
(1).竹简。古代用以书写的狭长竹片。《后汉书·吴祐传》:“ 恢 ( 吴恢 )欲杀青简以写经书。” 李贤 注:“杀青者,以火炙简令汗,取其青易书,復不蠹,谓之杀青,亦谓汗简。”
(2).借指青史,史书。《南齐书·豫章文献王嶷传》:“虽復青简缔芳,未若玉石之不朽。”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审李宾客之芳一百韵》:“ 云臺 终日画,青简为谁编?” 清 王式丹 《睢阳庙》诗之一:“名先 李 郭 悬青简,血并 南 雷 染碧莎。” 郭沫若 《*********凯歌》诗:“红旗夹道风中舞,青简留芳域外传。”
(3).泛指书籍。 唐 白居易 《秘书省中忆旧山》诗:“厌从薄宦校青简,悔别故山思白云。” 宋 叶适 《叶路分居思堂》诗之一:“苔色迷青简,虫文蚀素书。”
(4).借指著作。 南朝 梁 刘孝标 《重答刘秣陵沼书》:“余悲其音徽未沬,而其人已亡;青简尚新,而宿草将列。” 宋 邹浩 《送薛唐卿赴省试》诗:“緑衣春色知谁共,青简风流自此开。” 清 钱谦益 《挽西蜀尹西有长庚》诗之一:“万6*言6*书上黄扉寝,七字诗来青简休。”
(5).道家的神仙名录。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三:“六日往 东华 ,见尔名已上青简。”《云笈七籤》卷一一七:“天尊曰:‘尔之青简列於方诸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青简汉语 快速查询。
青简是中国古代文献中记录文字的重要载体,其名称源于材质与形制的双重特征。从汉语词典角度分析,该词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一、本义解析 "青"指竹材经火烤去湿后的青黑色泽,《说文解字》释"青"为"东方色",象征新生竹材的生命力。"简"即加工后的竹片,《汉语大词典》明确记载"编竹为之"的制简工艺,单片称"简",编连成册称"策"。二者组合指代经过防蠹处理的书写竹简。
二、文化引申 在文学语境中,青简承载着三重象征:1)典籍代称,如《后汉书》"功铭著于青简";2)历史记载,刘禹锡"青简遥陈誓"喻指史册留名;3)书信载体,王勃"青简裁书"描述竹简的实用功能。这种演变反映出从物质载体到文化符号的升华。
三、工艺考据 据《考工记》记载,制简需经"杀青"工序:新鲜竹片火烤去汁,既防虫蛀又便书写。这种特殊工艺使"青简"区别于普通竹片,成为可长期保存的文献载体。考古发现的云梦秦简、居延汉简实物印证了典籍记载的制作标准。
“青简”一词在汉语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竹简(原始含义)
指古代用于书写的狭长竹片。造纸术发明前,竹简是重要书写载体,需经过“杀青”处理(火烤去竹汗防蛀)。如《后汉书·吴祐传》记载“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李贤注解释其工艺。
借指史书/青史
因竹简常用于记录历史,后衍生为史书的代称。如《南齐书》中“青简缔芳”比喻史册留名,杜甫诗句“青简为谁编”也体现此意。
泛指书籍
唐代白居易《秘书省中忆旧山》中“校青简”即指校勘书籍,宋代叶适诗句“苔色迷青简”亦以青简代书卷。
指代著作
南朝刘孝标《重答刘秣陵沼书》用“青简尚新”形容著作留存,宋代邹浩诗句也以此引申个人作品。
道家神仙名录(特殊用法)
少数文献提及道家将神仙名册称为青简,但具体用例较少,多见于辞典解释。
补充说明
“青简”的演变体现了汉字文化的借代特征:从具体书写材料(竹简)→抽象文化载体(史书、书籍)→创作成果(著作)。其诗词中的运用(如杜甫、白居易诗句)进一步丰富了文学意象。
暗箭中人安刘熬困不瞬补外不至于材良裁省才性朝飧承听殠恶慈母服胆薪德教短墙煅事防察峯距丰翘府衙櫜韔贡礼管乐禾苗横断话中有话间不容砺绛采校勘齎贷赆琛静閟矜伤浸行口述宽冲脸皮厚镣金没没无闻免绖鸣鹤舟民贼凝滞抛家髻皮鞘噗噗声倩浰毬猎曲摺如律令三岛僧宫盛流素浪素屏风台面通南彻北望古遥集纨褲膏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