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耳的意思、三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耳的解释

(1).传说 隋 董慎 被冥府追为右曹从事,召 常州 秀才 张审通 掌书记。 慎 令为判,申天府。有黄衫人持天符云,所申不当。 慎 怒,以方寸肉塞其耳。 审通 再判之,后有天符来云,甚允当。 慎 喜,命左右割去耳肉,令一小儿擘为耳,安于额上,曰:“塞君一耳,与君三耳,可乎?”后 审通 复活,觉额痒,涌出一耳,尤聪。时人笑曰:“天有九头鸟,地有三耳秀才。”后即以此为典,谓人聪明颖悟,异于往常。 宋 苏轼 《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须防额痒出三耳,莫放笔端风雨快。”参阅 施元之 注 苏 诗引 宋 张君房 《脞说》。

(2).谓两耳之外别有一耳,主听。为 先秦 名家诡辩论题之一。《孔丛子·公孙龙》:“ 公孙龙 言臧之三耳甚辨析。”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耳"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词汇,其释义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特殊生理特征说 《汉语大词典》记载该词源于唐代李复言《续幽怪录》中"三耳人"典故,指代听觉异于常人的特殊群体。传说中冥府官吏董慎因通阴阳之事,被描述为"三耳獠牙"的异相,后世多以此形容消息灵通之人。

二、文房器具别称 宋代陶谷《清异录》记载砚台雅称"三耳"的来历,典出五代十国时期青州石工采石制砚时,发现石料天然生成三个耳状凸起,遂称此类砚台为"三耳砚"。明代《考槃余事》更明确将"三耳"列为砚台等级分类术语。

三、方言特殊语义 在晋语方言区,"三耳"存在特殊用法。《山西方言志》收录其作动词时表示"侧耳倾听",作形容词时引申为"机警灵敏"之意,这种用法可追溯至元代杂剧中"三耳麻鞋"的穿戴习俗。

该词在历史演变中经历了从具象描述到抽象象征的语言发展轨迹,其多重释义印证了汉语词汇"以形载道"的特点。现存最早完整释义见于清代《通俗编》,现代《辞源》《汉语大词典》均沿袭其考据成果并加以完善。

网络扩展解释

“三耳”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传说典故

  1. 隋代故事
    据《七修类稿·辩证·三耳》等记载,隋代秀才张审通曾为冥府判官董慎撰写文书,因文书不当被董慎以肉塞耳。后张审通重新修改文书,得到认可,董慎为表歉意,割下耳肉并在他额头安上第三耳。张审通复活后,额头生出第三耳,听觉异常灵敏,故被称为“三耳秀才”。后世以此典故比喻人聪明颖悟,异于常者。

  2. 民间俗语
    该故事衍生出俗语“天有九头鸟,地有三耳秀才”,用“九头鸟”与“三耳秀才”对仗,形容才智超凡之人。


二、名家诡辩论题

先秦名家(如公孙龙)提出“臧三耳”的诡辩论题,认为人除了两耳之外还有第三耳,主司听觉。这一命题旨在探讨逻辑与感官认知的关系,属于古代哲学中的思辨话题。


三、其他关联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七修类稿》《孔丛子》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哀丝豪竹白烧不神仓头綢绵创用从彝搭浆大内订户短论督役分别分愿佛门抚民赶熟供顿贡牋股癣含靁鸿便浑不是溷听将近煎靡涧峡跨据狂且泠汰龙邛硥鱼蒙难囊涩内情尿崩症昵依泥饮般辟破柴都裒艺仆圉潜辉齐臻臻羣氓认做日中则昃襦袴讴沙弥尼素数贪罔藤萝投降退送问遣无染献纳函贤尊揱参泄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