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五代史·梁书·李振传》:“ 天祐 中, 唐 宰相 柳璨 希 太祖 旨,譖杀大臣 裴枢 、 陆扆 等七人於 滑州 白马驛 。时 振 自以 咸通 、 乾符 中尝应进士举,累上不第,尤愤愤,乃谓 太祖 曰:‘此辈自谓清流,宜投於 黄河 ,永为浊流。’”后用为士大夫被谗害之典。 清 钱谦益 《吴门送福清公还闽》诗之五:“恩 牛 怨 李 谁家事, 白马 清流异代悲。” 潘飞声 《陶拙存以先世元暉中丞公遗集见示敬题一律》:“ 白马 清流尽,乌臺党狱频。”
白马清流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典故性词组,其含义需结合历史典故和字面意义来理解:
字面意义与核心意象:
历史典故来源(核心含义): “白马清流”的特定含义源于东汉末年的著名历史事件——“党锢之祸”。当时,以李膺、陈蕃等为首的士大夫集团(被称为“清流”),敢于直言进谏、抨击时弊、反对宦官专权,代表了社会的正气。他们品德高尚,为世人所敬仰。 据《后汉书·党锢列传》记载,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宦官集团制造了第二次“党锢之祸”,大肆捕杀、禁锢“党人”(即清流士大夫)。李膺等名士被捕入狱并处死。史载:“膺等既死,其门生故吏并被禁锢。时侍御史蜀郡景毅子顾为膺门徒,未有录牒,不及于谴。毅慨然曰:‘本谓膺贤,遣子师之,岂可以漏夺名籍,苟安而已!’遂自表免归。” 这段记载虽未直接出现“白马清流”四字,但李膺等人作为“清流”领袖的形象深入人心。 后世(特别是明清笔记小说或评论中)在追述这段历史时,常以“白马清流”作为象征,特指东汉末年李膺等这批因反对宦官、坚守气节而遭迫害的士大夫精英。他们如同白马般卓尔不群,代表着士林中的清流砥柱。因此,“白马清流”成为气节高尚、正直敢言却遭遇不幸的士人群体的代名词。
现代引申与比喻义: 在现代汉语中,“白马清流”的使用虽不如古代频繁,但其核心含义得以保留和引申。它可以用来比喻:
“白马清流”一词,字面描绘高洁意象,核心源于东汉党锢之祸中李膺等正直士大夫的典故,特指气节高尚却遭迫害的精英群体。在现代,它引申为对品格高洁、坚守正道者的赞誉,尤其指在逆境中保持清白的杰出人士或代表正气的力量。
参考来源:
“白马清流”是一个历史典故类成语,其含义和背景如下:
该成语出自《旧五代史·梁书·李振传》。唐朝末年,权臣朱温(后梁太祖)为排除异己,授意宰相柳璨在滑州白马驿(今河南滑县)杀害裴枢、陆扆等七位大臣。谋士李振因多次科举落第,对世家出身的清流官员心怀怨恨,建议将尸体投入黄河,称“此辈自谓清流,宜投于黄河,永为浊流”。
清代诗人钱谦益在《吴门送福清公还闽》中写道:“恩牛怨李谁家事,白马清流异代悲”,以此典故表达对历史悲剧的感慨。
多出现于历史评述或文学创作中,警示权力倾轧的残酷性,例如描述派系斗争时,可用“白马清流之祸”类比无端构陷行为。
捱磨闇没败奔百计千谋板眼包羞八音迭奏宾末漕仓逞应沉闷传热锄削弹冰丹诚抵粗厄祸发横丰润封杀风月旦盖酱甘卤槁伏贵弟国家所有制还迊恍惑会立矫法惊燕进退失据金盏菊季随狷独湨梁可甚狂僻老天巴地冷红龙衮难挨平行线乔禁架清啸穷疾蜷蹐肉重千斤煞风景沙鈎上辛申破识微知著兽骇首秋思元踏脚板慱约瓦解冰泮鼷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