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拖延;耽搁。 欧阳山 《苦斗》五八:“ 胡柳 心里就想:‘唉,她还能捱磨多久呢?’” 欧阳山 《高干大》第三三章:“这样捱磨了很久,然后他突然很英雄气概地牵着 任桂花 的手,往村长 姬兆宽 家里跑。”
“捱磨”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发音与结构
拼音为ái mó,由“捱”(承受、拖延)和“磨”(消磨、困难)组成,字面可理解为“承受消磨”或“拖延时间”。
核心含义
拖延、耽搁(主流解释):
指故意延长时间或耽误事情进展。例如:
欧阳山《苦斗》中:“她还能捱磨多久呢?”
《醒世姻缘传》:“他到挨磨了今日四日,他爽利不来了。”
忍受痛苦(较少见):
部分资料提到“忍受困难”,但此用法在现代语境中较少,需结合具体上下文判断。
使用场景
多用于口语或文学描述,强调因犹豫、被动或客观阻碍导致的时间浪费。
例:
“他捱磨了半小时才出门。”
“项目因资金问题一直捱磨。”
近义词与反义词
“捱磨”更常用于表示“拖延”,需根据语境判断是否含“忍受”意味。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典》或文学作品中的实际用例。
捱磨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包含了下面的内容:
捱磨意味着忍受痛苦、坚持努力、经受考验或挣扎。它可以形容人在困境中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
捱磨的第一个字 "捱" ,包含了手 (扌) 和矮 (矢) 两个部首,总共有10画。它的拆分部首和笔画使其具有表示动作与力量的含义。
捱磨的第二个字 "磨" ,包含了石头 (石) 和麻 (麻) 两个部首,总共有14画。它的拆分部首和笔画使其具有表示摩擦和磨练的含义。
捱磨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古代文献中,其来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儒家经典。它常常被用来形容修身立德、追求进步的道路上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和考验。
捱磨的繁体字为 "挨磨"。
据古代的汉字书法演变,"捱" 和 "磨" 这两个字在古时候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但是,其基本的形状和结构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1. 他每天早起五点,捱磨10公里的跑步。
2.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职场中,我们必须要有捱磨的精神才能取得成功。
3. 他坚持捱磨了很多年,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捱磨可以和其他词语组合成各种词组,例如:捱磨辛苦、捱磨不懈、捱磨付出等。
忍耐、坚持、磨练。
放弃、退缩、怠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