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抹去名字。谓除名。 宋 程大昌 《考古编·凌烟功臣》:“ 卢元卿 法书记 王廙 等帖。 贞观 十三年, 褚遂良 已下列名於后,其中一行,有‘吏部尚书公’五字无姓名。 元卿 注已下云:‘ 侯君集 初同书,犯法后揩名。’”
“揩名”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揩名”指抹去名字,即从名册或记录中除名。这一解释在多个权威来源中一致出现,如宋代程大昌《考古编·凌烟功臣》记载,唐代侯君集因犯法后被“揩名”()。其中“揩”意为擦拭、去除,“名”即姓名,合指通过抹除名字实现除名。
据文献记载,唐代凌烟阁功臣名录中,侯君集因参与谋反被除名,其姓名被从功臣榜上抹去,即“揩名”()。这体现了古代对触犯律法者的惩戒方式。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提到“揩名”有“刻意追求名利”的引申义,但此解释未见于权威古籍或主流文献,可能是对词语的误读或引申()。目前学界仍以“除名”为通用释义。
“揩名”的核心含义为通过抹去名字实现除名,多用于历史或文献语境。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惩戒制度,可参考《考古编》等原始资料(来源:、2、4、5)。
揩名是一个汉字词语,由“揩”和“名”两个字组成。
“揩”字的部首是手,共11个笔画;“名”字的部首是口,共6个笔画。
揩名一词来源于古代医学,意为使用指尖轻轻摩擦人体的相应部位。在古代医学中,医生常用揩名的方法来刺激经络和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揩名》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揩名”。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但《揩名》这个词在古代与现代的写法基本一致,只是有些字形上的细微变化。
他经常在家中给孩子揩名来缓解他的头痛。
相关的组词有揩痒、揩捏、揩油。
按摩、擦拭。
敷药、拔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