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免征或缓征赋税。《清史稿·宣宗纪一》:“蠲缓 奉天 、 寧远 等三州厅额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人民反清斗争资料·浙江乌程归安县乡民抗漕》:“秋收时,復将灾歉之区,委员復勘明确,分别蠲缓。”
蠲缓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由“蠲”(juān)和“缓”(huǎn)两个语素复合而成,主要用于古代官方文书和经济政策语境中,特指政府对赋税的减免或延缓征收。其核心含义可拆解如下:
字义分解
二者结合形成并列结构,强调对赋税负担的减轻或延期。
权威词典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定义:
蠲缓:减免或缓征赋税。
例证引清代文献:“地方受灾,朝廷每下旨蠲缓钱粮,以纾民困。”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8卷,第238页)
历史文献用例
清代政策实践:
清代赈灾常推行“蠲缓”政策。如《清史稿·食货志》载:
“凡遇水旱灾伤,则蠲缓钱粮,以苏民力。”
(来源:《清史稿》卷一百二十一)
此政策包含全额豁免(蠲免)、按比例减免(蠲赋)及延期征收(缓征)三种形式。
具体执行记录:
乾隆十年江苏水灾后,巡抚奏请:
“被灾州县,恳恩蠲缓漕米,以资抚恤。”
(来源:《清高宗实录》卷二百四十六)
语义关联与演变
“蠲缓”常与“蠲免”“停缓” 等词并用,属古代荒政术语体系。其概念可追溯至《周礼》的“荒政十二”制度,后经汉唐“轻徭薄赋”、宋代“倚阁”等政策演变,至明清形成固定表述,成为赈灾济民的核心手段。
结论:
“蠲缓”是古代中国针对灾荒、战乱等特殊情况实施的赋税优惠政策,兼具免除与延期双重内涵,体现了传统治理中“调均贫富,恤民为本”的经济伦理。其使用严格限于官方文书,现代汉语中已被“减税免税”“税收延期”等术语取代。
“蠲缓”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赋税政策,具体解释如下: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案例,可查阅《清史稿》或近代赋税政策文献。
半半路路笔述不怿餐费策论澶渊之盟沉闷淳气翠辇当头一棒大势大野垫巾第二次握手吨浬多发蠹箧二离封建士大夫高远工农速成中学孤文断句还行红缸惠顾娇弱玃蝚勘验临川六岁穰,六岁旱柳絮才高隆眷虏子緑化物马甲霉烂描花奈苑撵转杷推贫苦迁任青荇冗芜善瑞勝代神至之笔石窗诗舸疏佚挽狂澜萎苶违指五箭乌皮几闲介咸唐仙韵萧骚西伯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