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uddhist and Taoist temples] 寺和观的统称
佛寺和道观。僧人所居曰寺,道士所居曰观。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序》:“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 唐 韩愈 《论佛骨表》:“﹝陛下﹞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又不许创立寺观。” 清 陈文述 《粥厂》诗:“城闉路康庄,寺观地平敞。”
寺观是汉语中由"寺"与"观"组合而成的复合词,特指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两大类别。据《汉语大词典》释义,"寺"原指古代官署名称(如太常寺、鸿胪寺),后因佛教传入中国,演变为佛教僧侣修行、供奉佛像的场所;"观"(读音guàn)最初指可供眺望的楼阁,后成为道教宫观的专称,如唐代《道藏》所载"凡道观,皆以观名"。
从建筑功能看,佛教寺院以供奉释迦牟尼及诸佛菩萨为主,布局多采用伽蓝七堂制,典型案例见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对永宁寺的记载;道教宫观则主祀三清尊神,建筑形制遵循"法天象地"理念,典型如元代《重阳宫圣旨碑》所述终南山道教建筑群。
在文化内涵层面,寺观共同承载着中国古代宗教哲学的精髓:佛教寺院体现"缘起性空"的教义,如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文献所述讲经制度;道教宫观则实践"天人合一"思想,宋代《云笈七签》详载了斋醮仪轨与建筑空间的关系。二者作为儒释道三教融合的重要载体,共同构成中华传统文化建筑体系的核心要素。
“寺观”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寺观(拼音:sì guàn)指佛寺和道观的统称,泛指宗教庙宇。其中,“寺”为佛教僧人居住和修行的场所,“观”为道教道士的居所及活动地点。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实例或文化影响,可参考《洛阳伽蓝记》等古籍文献。
霭露邦选八音操赢致奇产道车甲抽泣床锐存续颠到叠迹叠燮蝶影断电发节芳缄封志分诣付息告言号诉好问红旗招展婚因夹纩僵滞槛阱冷气脸红筋暴緑骥末座耐久朋闹炒炒内则鸟道羊肠庞儿批挞樵翁棋路清明乞婆啓隙雀瓢散秩僧寮埏埴韶艳射角识熟属臾四香阁唐梯舑舕逃行五内俱崩乌啼引吴中四士显设宵旰焦劳曦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