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木食的意思、木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木食的解释

以山中野树果实充饥。形容隐逸之士远离世事。《山海经·西山经》“名曰櫰木,食之多力” 晋 郭璞 注:“《尸子》曰:‘木食之人,多为仁者。’”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然时移俗异,世务不拘,故木食山栖,外物遗累者,古之清高,今之逋逃也。”《南齐书·高逸传·褚伯玉》:“此子灭景云栖,不事王侯,抗高木食,有年载矣。”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二三:“ 梅圣俞 如深山道人,草衣木食。王公大人见之,不觉屈膝。” 元 迺贤 《仙居县杜氏二真庙诗》:“脱声窜匿来 孟溪 ,木食涧饮幽巖栖。”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木食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以野生树木的果实为食,形容原始、质朴的生活方式,常见于描述上古时期或隐逸山林的生存状态。以下是详细释义与文化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字面本义

    “木”指树木、果实,“食”即食用。“木食”直译为“以草木果实为食”,区别于农耕时代的谷物种植,反映人类早期或避世者依赖自然资源的生存方式。

    :《淮南子·修务训》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时多疾病毒伤之害。”

  2. 引申含义

    • 原始生活:象征人类未开化阶段的生存状态,如《庄子·盗跖》中描述的“昼拾橡栗,暮栖木上”的原始群落。
    • 隐逸修行:道家与佛家用以形容修行者远离尘嚣、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如唐代僧人贯休诗云:“木食草衣心似月,一生无念复无涯。”

二、文化意象与典籍溯源

  1. 典籍记载

    • 《礼记·礼运》:“昔者先王……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 印证“木食”为文明演进中的特定阶段。
    • 晋代葛洪《抱朴子·明本》:“山林之中非有道也,而为道者必入山林……餐霞木食。” 赋予其道家修行符号意义。
  2. 文学意象

    古典诗词常以“木食”喻指高洁遁世,如王维《游感化寺》中“香饭青菰米,嘉蔬绿芋羹”暗含超脱世俗的“木食”精神。


三、权威辞书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释:

木食:以野果为食。形容隐士或原始生活。

引证:《南齐书·高逸传》:“吞茹草木之实,以自保全。”

《辞源》(商务印书馆)补充:

上古民“食草木实”(见《淮南子》),后引申为隐者不事农耕的清苦生活。


四、文化价值与当代启示

“木食”承载中华文化中对自然敬畏、简朴生活的哲学思考,呼应道家“返璞归真”与儒家“安贫乐道”思想。其内涵对现代生态伦理、可持续发展观具有启示意义,如《中华传统文化关键词》(中华书局)指出:“木食意象折射出人与自然共生关系的原初智慧。”


参考资料(部分来源可在线查阅):

  1. 《淮南子》中华经典古籍库:https://www.gujibook.com
  2. 《全唐诗》数据库:https://sou-yun.com
  3. 《抱朴子》国学网:https://www.guoxue.com
  4. 《汉语大词典》在线版:https://www.hydcd.com
  5. 《中华传统文化关键词》:中华书局官网

网络扩展解释

“木食”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一、基本含义

指以山中野果为食,形容隐士远离世俗的生活状态。这一释义源自古代文献,如《山海经》《抱朴子》等,强调隐逸者通过自然饮食表达超脱尘世的志向。
例句:

二、引申义

在佛教语境中,可指苦行僧的修行方式,即不食五谷,仅以树木果实为生,作为信仰表达或修行的途径。

三、其他说法

部分现代资料(如)提到“形容人说话不流利”,但此释义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为误传或引申义,需谨慎使用。

“木食”的核心意义围绕隐逸与自然,常见于古代诗文;宗教含义则属特定语境下的延伸。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山海经》《抱朴子》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挨杂白牛车邦朋剥戮长牦村莽戆当之有愧答司马谏议书吊棒地精东坡肉防忌繁生凤策奉职革车含铃子盍不鹤楼皇枢换体欢虞颒沐胡鱅挟挠检勒缣箱肌肤惊羡劲厉焌律居人空谷足音空质拦工老莱裾牢饩里外夹攻龙虎鸾惊莫斯科保卫战拿大潘髩盘拨偏诐谦仁青虹取效三事深虑纾祸水旦韬旒铁打退工瘏口哓音翁妪文鸟贤室小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