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记下;记住;记得。《书·武成序》“识其政事,作《武成》” 孔 传:“记识 殷 家政教善事以为法。”《后汉书·郎顗传》:“时卒有暴风, 宗 占知京师当有大火,记识时日,遣人参候,果如其言。” 宋 宋祁 《益州谢上表》:“伏念臣早蒙记识,得籍近严,惟知悉心事君,未尝枉道从众。” 清 陈维崧 《仿长庆体次阮亭集中韵》:“记识 柔奴 面,纔扶阿母床。”
(2).指记忆。 南唐 刘崇远 《金华子杂编》卷上:“ 涓 ( 崔涓 )性俊逸,健於记识。”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二:“顷闻 夏英公 就试过,适天大风吹试卷去,不得所在,因令重作,亦得过,是乃造物者故显其记识华迈之敏妙尔。” 元 姚燧 《领太史院事杨公神道碑》:“童而读书,记识强敏,日数千言。”
(3).加标记。《杂宝藏经·莲花夫人缘》:“即以此篋,封盖记识,掷 恒河 中。” 清 姚元之 《竹叶亭杂记》卷四:“古人收藏名跡,多鈐以私印记识。”
(4).指簿记。 明 陆粲 《庚巳编·临江狐》:“主人为其费财也,召责之。其人初抵讳,因请主人覆视记识,曾无亏漏。”
记识是汉语中具有双层含义的复合词。《汉语大词典》将"记"解释为"记录、不忘","识"则包含"认知、辨别"之意,二字合用时形成两个核心语义:
记忆与辨识能力:指人对事物的记忆储存及辨别能力,《现代汉语分类词典》指出该用法常见于古代文献,如《后汉书》中"博见强识,闲习旧事"即强调记忆与辨识的双重功能。
标记与符号系统:在《古代汉语词典》中引申为标识性符号,如《周礼》记载古人结绳记事时"事大,大其结;事小,小其结",这种符号系统即是"记识"的物质形态表现。
该词在语言学演变中呈现词性活用特征。据北京大学中文系《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考释,唐宋时期已出现名词动用现象,如韩愈《与孟尚书书》"朝廷士大夫,岂必皆能记识先王之法",此处活用为动词,表示"铭记认知"的复合动作。
“记识”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该词主要有以下四类释义:
记下/记住/记得
指通过记忆留存信息的行为。例如《后汉书·郎顗传》中“记识时日,遣人参候”,即记录时间以便验证预测。现代用法如“记识密码”“记识知识点”等。
指记忆能力
强调个体的记忆功能或水平。如南唐刘崇远《金华子杂编》提到崔涓“健于记识”,形容其记忆力强。
加标记
通过符号或标识进行标注。例如佛经《杂宝藏经》中“封盖记识,掷恒河中”,指用标记区分物品。现代技术场景中,“标记识别系统”也沿用此义。
指簿记(较少见)
特指财务或事务记录,如明代文献中“覆视记识,曾无亏漏”。此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见。
补充说明
败殁剥皮实草边奏璧坐玑驰不痛不痒朝三暮四斗鸡走狗封还風梭蜂午分阃分茅列土妇家复位赶到诰勑格正觥盏官店寡小君贵倨焊花号志灯荆国警语靳巧九流百家壳菜快谈姱脩离碓离褷旒冕隆名鸾舆鲁班旅见迷乡耐心匿谋诮然唼唼哫哫水历树事嘶号司言悚愧铁凤亭然抟鑪推论亡奔顽瞽维持韦护污痕鲜凌凌小诵瞎炮戏莱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