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缩着身子。 明 唐顺之 《游盘山赋》:“方蹐躬而俯穿,又缩足而仰捫。”
“蹐躬”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文言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明代唐顺之在《游盘山赋》中写道:“方蹐躬而俯穿,又缩足而仰捫”,描绘了躬身穿越狭窄空间的场景,体现动作的谨慎性。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出现,多用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学创作中。若需类似表达,可替换为“躬身”“蜷缩”等更通俗的词汇。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古籍出处,可参考、的原文内容。
蹐躬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低头弯腰行走或行礼。形容一个人姿态谦逊、拘谨和恭敬的样子。
蹐躬的部首分别是“足”和“身”,总共有16个笔画。
蹐躬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哀公二十七年》,“乃厉其耕,蹐躬而耕。”意为他弯腰努力耕种。
在繁体字中,蹐躬的写法为「蹮躽」。
根据古代汉字的演变,蹐躬在古时候可能有不同的写法。比如,蹐躬的古代异体字为「脊躬」。
他年纪虽大,但仍蹐躬走路,举止谦逊。
谨蹈 - 意为谨慎遵守或恭敬蹑行。
拜倒 - 意为弯腰跪拜、行礼。
躬行 - 指恭敬低头、行礼、做事谦虚。
谦逊 - 指态度谦虚谨慎、不自负。
傲慢 - 指自负、不谦虚、傲慢自大。
拂逆 - 指违背、不遵守、抗拒。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