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次祀的意思、次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次祀的解释

古代指对日月星辰、社稷、五岳等的祭祀。因其仪式次于祭天地、宗庙的大祀,故称。《周礼·春官·肆师》:“立次祀,用牲币。” 郑玄 注:“ 郑司农 云:‘大祀,天地;次祀,日月星辰。’大祀又有宗庙,次祀又有社稷、五祀、五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次祀是中国古代礼制中第二等级的祭祀活动,其规格低于“大祀”而高于“小祀”,属于国家祭祀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周礼》记载,周代将祭祀分为“大祀”“次祀”“小祀”三等,其中次祀对象包括日月星辰、社稷、五岳等自然神祇及部分先代帝王。

在具体实践中,次祀需遵循严格的仪轨。例如《唐六典》规定,次祀采用“中祀”规格,需由皇帝派遣官员主祭,祭品用“少牢”(羊、豕),乐舞用六佾,并配以特定祝文和玉帛。宋代《政和五礼新仪》进一步细化次祀流程,包含斋戒、陈设、奠玉帛、进熟等十二项仪节。

从历史演变看,次祀制度至明清时期逐渐被“中祀”概念取代。《明史·礼志》载嘉靖九年(1530年)厘定祀典,将原属次祀的历代帝王庙、先农坛等升格为中祀,这一调整影响了后续王朝的祭祀等级划分。现代汉语词典多将“次祀”释为“古代中等规模的祭祀”,强调其在礼制系统中的承上启下作用。

网络扩展解释

“次祀”是中国古代祭祀制度中的一种等级,指仪式规格低于大祀的祭祀活动。以下为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次祀是古代对日月星辰、社稷(土地神与谷神)、五岳(五大名山)等自然神祇的祭祀。其祭祀规格次于最高等级的“大祀”(如祭天地、宗庙),但高于更次要的祭祀。

2.祭祀对象与等级划分

3.仪式特点

次祀的仪式规模和祭品规格均低于大祀。例如《周礼·春官·肆师》记载:“立次祀,用牲币”,即以牲畜和玉帛作为祭品,而非最高规格的“太牢”(牛、羊、猪三牲全备)。

4.历史依据

汉代学者郑玄在《周礼注》中引郑司农的注解,明确将祭祀分为大祀(天地、宗庙)与次祀(日月星辰、社稷、五岳等),说明这一制度在周代已形成体系。

5.文化意义

次祀体现了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通过分级祭祀强化自然神祇与人类社会的关联,同时彰显帝王作为“天子”沟通天地的权威。

总结

次祀是中国礼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等级划分和祭祀对象反映了古人对自然与祖先崇拜的层级化认知。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仪式或历史案例,可查阅《周礼》《礼记》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哀丐擘茧诚贯称荐丑祸春尖词穷理屈獃串了皮道道电荷夫妻反目富商蝮虵光誉归葬黑没促横地黄台瓜蔓检直开镜口直心快老贼烈缺藜藿沥款林扉铃轩落地茅旌髦徒明角明燥牡铜男女老少泥轼铺敷汽笛勤笃寝衾栖置区物诗禅诗忌諟谕顺天者昌,逆天者亡束雪量珠丝芯琐话探微潼华通勤车屯学温卷闲遥遥孝节晓解小强笑颜下阴携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