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tty official] 地方官府中掌管簿书案牍的小吏
旧时官府中的小吏。 唐 白居易 《和微之除夜作》诗:“我统十郎官,君领百吏胥。”《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桑麻失利,只得畜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徵役钱。” 清 龚自珍 《明良论四》:“律令者,吏胥之所守也……守律令而不敢变,吏胥之所以侍立而体卑也。”
“吏胥”是古代中国官署中负责处理文书、案牍等事务的基层办事人员,具体解释如下:
吏胥指地方官府中掌管簿书、案牍等文书工作的小吏,属于官府中的低级办事人员,主要负责起草公文、记录档案、协助官员处理日常行政事务。
宋代黄庭坚、董嗣杲等诗人也在作品中提及吏胥,如“舞文吏胥无假借”(黄庭坚)、“吏胥都往矣,井邑尚依然”(郭印),反映其工作性质及社会评价。
如需进一步了解不同朝代的具体制度,可参考历史文献或权威词典来源(如汉典、沪江词典等)。
《吏胥》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官吏和仆役。在古代中国,吏胥一词常用于称呼官府中的官员和仆人。
《吏胥》的拆分部首为口和月,其中“口”是上面的部首,表示与口有关,而“月”则是下面的部首,表示与肉食有关。根据汉字的拆分规则,笔画数为吏(6画)和胥(8画)。
《吏胥》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字材料。在《左传·定公二十一年》中就有“申必吏胥和而内厚己志以化民心者,以光武之子左中郎将胥为也”这样的用法。
至于繁体字形,我们可以使用“吏胥”的繁体字 “吏胥”。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有一些与现代写法不同的特点。比如,吏在《说文解字》中的原始形态是从左右的口字形进一步发展而来的。胥在古代写法中的形态更接近一个完整的人形,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 公司的吏胥负责管理文书和档案。
2. 他的部下都是一些忠心耿耿的吏胥。
组词:吏胥学、吏胥众、吏胥团体。
近义词:官吏、差役。
反义词:主官、文臣。
爱养辨裁避稽並視钵单财神爷苌弘化碧掺鼓楚狂子刍舆耑管顿仆蜂饧风雅冯依粪箕缚袴符箓高元钧哥子贡税庋置国丧谷贼翰翮旱伞浩星阖胡何水部涣汗大号搅盆绝世超伦开枱控守老太公楞角林皋驴性子密报缪紊摩擦力腩炙泥龟潜林青木声绩尸位署记书行四伐贴出厅长瓦镫外家拳危栈汶阳田反下都象骖相互枲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