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糜躯的意思、糜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糜躯的解释

粉身碎骨,献出生命。 三国 魏 曹植 《圣皇篇》:“思一効筋力,糜躯以报国。”《南齐书·王僧虔传》:“祖兄二世,糜躯奉国。”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乌仗那国》:“欲报此德,糜躯未谢。”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糜躯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强烈牺牲意味的文言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为某种崇高目标(如报效国家、君主或正义事业)而粉身碎骨、献出生命。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字义拆解与合成义:

    • 糜 (mí): 本义指粥,引申为烂、碎、毁坏之意。在此词中取其“粉碎、毁伤”的引申义。《说文解字》释“糜”为“糁也”,段玉裁注:“糜,谓糜烂也。”
    • 躯 (qū): 指身体、生命。《说文解字》释“躯”为“体也”。
    • 合成义: “糜躯”即字面意为使身体粉碎、毁坏,形象地表达了不惜毁灭自身肉体、牺牲生命的壮烈行为。
  2. 深层含义与用法:

    • 表达极致的牺牲精神: “糜躯”并非指一般的死亡,而是强调为了忠君、报国、尽义或追求某种崇高理想而主动选择、甘愿承受的惨烈牺牲,带有强烈的献身性、悲壮性和决绝性。
    • 常用于誓言或表达决心: 在古典文献中,该词多见于臣子向君主表忠心、将士表达为国捐躯的决心,或侠义之士表达为道义不惜一死的豪言壮语中。它体现了一种超越个人生死、以生命践诺的价值追求。
    • 情感色彩: 具有庄重、崇高、悲壮的情感色彩。
  3. 典籍例证:

    • 《战国策·燕策一》 (记载苏秦事迹): “今臣之胸不足以当椹质,要不足以待斧钺,岂敢以疑事尝试于王乎?虽然,臣之所以事先王者,至忠也。恐抵斧质之诛,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出走。…今王若欲诛之,则请以臣之躯为之!” (虽未直接用“糜躯”,但“以臣之躯为之”表达了同样的献身精神,是理解“糜躯”精神的早期语境)。
    • 《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传》 (虽非祢衡原话,但后世常以此精神附会其气节): 后世赞颂祢衡不畏强权时常引用其精神,如“正言不屈,折角挫锋;糜躯碎首,志不可降”。这体现了“糜躯”与刚直不屈、宁死不屈气节的关联。
    • 曹植《圣皇篇》 (表达忠君思想): “思一効筋力,糜躯以报国。” 这是直接使用“糜躯”一词的典型例子,明确表达了为报效国家而甘愿粉身碎骨的决心。
  4. 近义词辨析:

    • 捐躯: 最接近的同义词,指献出生命。两者常可互换,但“糜躯”更强调牺牲方式的惨烈(粉身碎骨) 和由此体现的决绝程度。
    • 殉国/殉节: 强调为特定对象(国家、气节)而死。
    • 牺牲: 现代汉语常用词,泛指为正义目的舍弃生命或利益,含义较广,不如“糜躯”古雅和强调惨烈程度。
    • 粉身碎骨: 描述身体粉碎的状态,常与“糜躯”同义,或作为其结果的描述。

“糜躯”是一个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内涵的文言词,它生动刻画了古人为践行忠义、报效国家或坚守信念而不惜粉身碎骨、献出生命的崇高牺牲精神。其核心在于“糜”(粉碎)所传达的牺牲之惨烈与彻底,以及“躯”(生命)所代表的最终付出,共同构成了对极致奉献精神的高度凝练的表达。该词多见于古典文献中表达忠烈、侠义或决心的语境。

网络扩展解释

“糜躯”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mí qū,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侧重,但核心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1. 献身牺牲
    主要含义指“粉身碎骨,献出生命”,常用于表达报效国家或报答恩情的决心。例如:

    • 三国魏·曹植《圣皇篇》:“思一効筋力,糜躯以报国。”
    • 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记》:“欲报此德,糜躯未谢。”
  2. 身体极度衰弱(较少见)
    部分现代资料(如查字典)提到该词可形容“身体虚弱到极点”,但此用法在古籍中未见明确例证,可能是引申义或现代误读。


结构与来源


使用场景


注意事项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案秤摆浪呗赞卑辞厚礼馛馛不谅苍古噆食草蛇灰线草塘泥尘容磁器辞谒低色丢三拉四董理东坡诗体东正教二嫡風形负爵高山景行瓜瓠贵阶闺艳汉军黄颡鱼角仗警丁可碜科结馈答朗诣老早勒崇礼拜日裂纸洛龟毛息南天门捏估钕玻璃前言不答后语期克清东陵倾慄欺诒铨第塞诘杀一砺百牲犊天道宁论文望无过失责任制遐慨象简香黍销号消瘠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