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粉身碎骨,献出生命。 三国 魏 曹植 《圣皇篇》:“思一効筋力,糜躯以报国。”《南齐书·王僧虔传》:“祖兄二世,糜躯奉国。”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乌仗那国》:“欲报此德,糜躯未谢。”
“糜躯”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mí qū,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侧重,但核心解释如下:
献身牺牲
主要含义指“粉身碎骨,献出生命”,常用于表达报效国家或报答恩情的决心。例如:
身体极度衰弱(较少见)
部分现代资料(如查字典)提到该词可形容“身体虚弱到极点”,但此用法在古籍中未见明确例证,可能是引申义或现代误读。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糜躯》是一个表示身体破败、虚弱不堪的词语。通常用来形容人的身体憔悴、衰弱无力,多用于文学作品中。
《糜躯》的拆分部首为「米」和「身」。其中「米」为5画,表示粮食;「身」为7画,表示人的身体。整个词共有12画。
《糜躯》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九章·远游篇》中,并在后来的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在古代,这个词多用来描写伤病、贫困、战争等造成的身体破败和虚弱。
《糜躯》的繁体字为「縻軀」。
古代汉字写法中,《糜躯》的「糜」字的上半部分为「麻」,下半部分为「米」,整体表示了糜烂和破败的意思;「躯」字则是由「身」和「去」组成,表示身体衰弱、消瘦。
1. 他多年来操劳过度,如今已成了一个糜躯。
2. 战争使得无数人化为糜躯。
病糜躯
憔悴、衰败、颓废
健壮、强健、健康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