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弥加文饰。多指礼制。《汉书·扬雄传上》:“或称 戏 农 ,岂或帝王之弥文哉?” 颜师古 注:“言俭质者皆举 伏戏 、 神农 为之首,是则岂为后代帝王弥加文饰乎?” 宋 王安石 《枢密使张昇封赠三代制·嫡母》:“先王制礼,及后世而弥文。顾所以顺理而即人情,古今一也。”
(2).指后人理想化了的古代礼制或繁复琐细的礼数。 明 杨慎 《封建》:“三朝之制殆为虚设,九伐之典亦是弥文,则封建非圣人意明矣。”
(3).谓夸饰之辞。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双树幻钞中》:“凡浮屠之説,类涉夸大者,率中华之人演译之。最先《四十二章》,平实彰显;及《心经》等,总之谭理,何尝有一切弥文;《金刚》、《圆觉》,不失渊眇。”
(4).谓富于文采。 宋 苏辙 《乞御制集叙状》:“臣等恭惟 神宗皇帝 天纵弥文,神授英略,词章渊妙,不学而能,筹策纵横,絶人远甚。”
“弥文”是一个多义词汇,其含义因语境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弥加文饰
指对礼制或仪式的过度修饰。如《汉书·扬雄传》中提到“帝王之弥文”,颜师古注解为后代帝王对礼制的繁复增饰。
理想化的古代礼制
指后人将古代礼制理想化,或指繁琐的礼仪细节。明代杨慎在讨论封建制度时,称某些典章为“弥文”,认为其实际作用有限。
夸饰之辞
表示言辞浮夸、不实。明代胡应麟批评佛经翻译中某些内容为“弥文”,认为其过于渲染。
富于文采
形容文章或礼制具有华丽的辞藻和深刻内涵。王安石在文书中提到“先王制礼,及后世而弥文”,强调文采的传承。
作为成语时,“弥文”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指通过修身养性后广泛涉猎知识,最终成就非凡事业。现代多引申为形容文章或书籍内容深奥、丰富。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弥文”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指向,既有对礼制文饰的讨论,也有对文本深度的褒扬。
弥文是一个汉字词语,拆分部首为弓和文,共有12笔。它的基本意思是指文采卓越、才华出众。
来源:弥文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魏风·狡衡》中的一句诗:“庭燎弥文,伊吕维辟。” 这句诗形容人才出众,文采斐然。
繁体:弥文的繁体字与简体字形状基本一致,不过写法稍有差异。
古时候汉字写法:弥文一词在古代写法中,与现代写法有所不同。古人把弓放在上面,文放在下面。即形状为“文弓”。
例句:他的演讲能够引用大量典故,可以说是文采弥文。
组词:弥天大谎、文采风流、弥天大罪、满腹经纶等。
近义词:才华横溢、文采斐然、才气出众。
反义词:平庸无奇、无能无文、不学无术。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