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烧掇的意思、烧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烧掇的解释

焚烧侵掠。《史记·张仪列传》:“中国无事, 秦 得烧掇焚杅君之国。” 司马贞 索隐:“谓焚烧而侵掠。”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烧掇”是汉语中较为罕见的古语词,其核心含义为“焚烧后拾取残余物”,属于复合动词。该词由“烧”(焚烧)与“掇”(拾取、收拾)两个语素构成,常见于古代文献中对火葬或战乱后处理残骸的记载。例如《后汉书·礼仪志》中描述战场景象时曾用“烧掇其骨”指代清理战场的行为。

在词义演变中,“烧掇”衍生出“彻底毁灭后再作整理”的引申义,如宋代类书《太平御览》引《吴越春秋》注疏,将“烧掇”解释为“焚尽而收其烬”。现代方言调查显示,闽南语部分地区仍保留“烧掇”指代焚烧垃圾后清理灰烬的用法,这一活态传承被收录于《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9年版)。

词性方面,“烧掇”作动词时可带宾语,如“烧掇残稿”;作名词时指代焚烧后的残余物,此用法可见于敦煌写本《俗务要名林》残卷。构词方式属并列结构,与“收拾”“焚毁”等词存在语义关联,但强调焚烧与拾取的动作连贯性。

网络扩展解释

“烧掇”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通过以下分析理解:

一、词义解释

“烧掇”指焚烧侵掠,即通过焚烧和掠夺的方式破坏他人领土或财产。该词常见于古代文献中描述战争或冲突行为。

二、分字解析

  1. 烧:本义为焚烧、点燃,引申为破坏性行为。
  2. 掇:原指拾取、摘取(见),此处引申为侵夺、掠夺,与“烧”结合后强化了暴力掠夺的语义。

三、出处与例句

出自《史记·张仪列传》:

“中国无事,秦得烧掇焚杅君之国。”
司马贞索隐注:“谓焚烧而侵掠。”

四、使用场景

主要用于描述古代战争中的破坏性军事行动,现代汉语中已罕用,多见于古籍研究或历史文献解读。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词在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史记》原文或古代汉语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绊脚石碑帖伻图弊政不譓产家大器锄耧唇红齿白搭缠得婿如龙敌寮低首飞石丰渥福海高明冠伦故栖涵溶赫曦和雍弘丽驩虞花院会归秽行混乱奬叙进出口九回肠断九纬枯藜老仆酹觞离心机涖祚沦斁厖昧马蹄铁敏手槃结爬山越岭恰莫前门去虎,后门进狼漆皮升陑十二脉耸踊踏籋特级添坟天生一对外骛蔚帖位主倭寇无赖乌朕花闲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