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鬼王。指阎王。《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二·蒿里》:“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 明 宋濂 《日本瑞龙山重建转6*法6*轮藏禅寺记》:“神君鬼怕,翼卫后先。” 清 方苞 《七思·弟椒涂》:“涉季春兮月生魄,命遐终兮阨鬼伯。”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鬼伯汉语 快速查询。
“鬼伯”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核心含义
指鬼中之长或鬼王,常被用来代指阎王或掌管阴间的神祇。例如古乐府《蒿里》提到:“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白居易诗中也有“鬼伯驱人葬北邙”的表述。
词源与结构
古籍引用
该词最早见于汉代乐府诗《蒿里》,后多次出现在唐宋诗词中,如明代宋濂的《日本瑞龙山重建转法轮藏禅寺记》提到“神君鬼怕”,清代方苞的《七思·弟椒涂》也使用此词。
文化内涵
反映了古人对死亡和阴间的敬畏,常用于表达生命无常或命运被鬼神支配的无奈。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归类为成语,解释为“对鬼神的恭敬与敬畏之情”,但这一用法在古典文献中较少见,可能是基于字面义的引申解读。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乐府诗集》《白氏长庆集》等古籍原文,或查阅汉典、搜狗百科等来源。
鬼伯(guǐ bó)是一个含有贬义的词汇,在口语中形容一个人的话语或行为超出常理或难以理解,甚至显得愚蠢或滑稽可笑。这个词被用来形容那些言谈举止离奇或缺乏逻辑的人。
鬼(guǐ)的部首是鬼字边,由六画组成;伯(bó)的部首是人字旁,由两个笔画构成。
鬼伯一词最早出现在民间语言中,其来源并无确切记载。由于中国文化中鬼是与阴间、灵异、超自然现象相关的,因此用鬼伯来形容一个人的行为荒诞可笑貌似有点出格。
鬼伯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鬼伯」,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时候,鬼伯的写法并没有显著不同,基本上和现代汉字形态相似。
1. 这个人说的话也太鬼伯了吧,完全不能理解。
2. 他的举止行为总是那么鬼伯,大家都觉得很滑稽。
1. 鬼才(指极其聪明的人)
2. 鬼话(指荒谬不合常理的谈话)
3. 鬼魂(指在传说中幽灵的想象形象)
荒谬、滑稽、荒诞、可笑
合理、正常、明智、合乎常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