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颜的意思、冒颜的详细解释
冒颜的解释
犯颜,冒犯尊者。《文选·曹植<上责躬应诏诗表>》:“辞旨浅末,不足采览;贵露下情,冒颜以闻。” 李善 注引《汉书音义》:“ 张晏 曰:‘人臣上书,当昧犯死罪而言也。’”
词语分解
- 冒的解释 冒 à 向外透或往上升:冒烟(.烟往上升;.发怒)。冒汗。冒尖。 不顾(恶劣的环境或危险等),顶着:冒雨。冒险。冒死。 不加小心,鲁莽,冲撞:冒失。冒昧。冒进(不顾具体条件,急躁进行)。 用假的充当真
- 颜的解释 颜 (顔) á 面容,脸色,脸面:容颜。开颜。颜面。颜色。笑逐颜开。鹤发童颜。 色彩:颜料。五颜六色。 姓。 笔画数:; 部首:页;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冒颜"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主要出现在文言文或特定语境中。其核心含义指不顾及(他人的)情面或尊严,冒昧地行事或进言,带有谦卑或冒犯的双重色彩。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词义分解
-
冒
- 本义为“覆盖”,引申为“不顾”“冒犯”“贸然”。
- 如《说文解字》:“冒,蒙而前也”,强调顶着风险或阻力行动。
- 来源:《说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注)
-
颜
- 本义指“额头”,后扩展为“面容”“体面”“尊严”。
- 如《广雅·释亲》:“颜,额也”,后引申为情面、颜面。
-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合成义:
“冒颜”即“冒犯他人颜面”,指在明知可能触犯对方尊严的情况下仍坚持行动,常用于自谦或描述失礼行为。
二、典型用例与语境
-
谦辞语境
- 古代臣子或下属进谏时自称“冒颜”,表敬畏与谦卑。
- 例:《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臣虽冒颜逞志,犹不免于戾。”
(意为:臣虽冒昧进言,仍难免获罪。)
- 来源:《三国志集解》(中华书局)
-
冒犯性行为
- 指不顾情面、鲁莽冲撞他人尊严。
- 例:明代《醒世恒言》:“不敢冒颜相恳,但求略赐一茶。”
(此处“冒颜”暗含“厚着脸皮请求”之意。)
-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三、近义词辨析
词汇 |
含义 |
差异点 |
冒颜 |
不顾情面,谦卑或冒犯 |
强调“颜面”的冲突性 |
冒昧 |
轻率莽撞(侧重行为) |
不特指尊严关系 |
唐突 |
突然冲撞,失礼(结果导向) |
更重行为后果 |
四、现代使用建议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独立使用,多出现于仿古文体或成语研究。若需表达类似含义,可替换为:
- 谦卑语境:“冒昧陈词”“不揣冒昧”
- 冒犯语境:“有失体统”“不顾情面”
参考资料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 《三国志集解》(中华书局)
- 《说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
(注:因古籍类工具书无直接在线链接,来源标注以权威出版物为准。)
网络扩展解释
“冒颜”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需结合文献和权威解释综合理解:
1.基本释义
- 字面构成:由“冒”(冒犯、冒险)和“颜”(颜面、尊者)组成。
- 核心含义:指冒犯尊者的颜面,尤其用于古代臣子进谏时不顾触怒君主或上级的风险。
2.详细解析
- 古代用法:源自曹植《上责躬应诏诗表》中的“冒颜以闻”,李善注解引张晏之言,指臣子进言时“昧犯死罪”的勇气,强调对尊者的冒犯。
- 现代延伸:部分现代辞书(如查字典)扩展为“不顾颜面、体面地行动”,可能受字面影响衍生,但此解释权威性较低。
3.使用场景
- 历史文献:多用于描述古代政治场景,如直言进谏。
- 现代语境:若采用“不顾颜面”含义,需结合上下文,避免与古义混淆。
4.注意事项
- 权威差异:高权威来源(如汉典)均指向“冒犯尊者”,而低权威来源存在延伸释义,建议优先参考经典文献用例。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文选》原文或汉代注释文献,以确认历史语境中的具体用法。
别人正在浏览...
璧气常音颤悠悠呈显叱滩促界等子斗唇合舌峎崿饭来张口梵云飞响伏俟城诃梨怛鸡荒落火齐汤获全贾客角髻交煽结骨禁坐剧渴可传狂蹶痨怯了儿泪天倒地联绵力不能支厉节篱垣明章莫奈何脑麝内状穷天极地琼岳秋刈曲绳三蝬神效石窟蜀汉烁亮书券私力锁子堂案逃牌陶宛天墟脱荣托物托质蓊菶五强溪水电站五铣衣遐缅笑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