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sad and beautiful;be sadly touching;be plaintive and elegant] 文辞凄切而艳丽
自屈宋以降,为文者本于哀艳,务于恢诞,亡于此兴,失古义矣。—— 柳冕《与徐给事论文书》
见“ 哀艳 ”。
亦作“ 哀艷 ”。1.谓文词悽恻绮丽。 唐 柳冕 《与徐给事论文书》:“自 屈 宋 已降,为文者本於哀艳,务於恢诞,亡於比兴,失古义矣。” 清 侯方域 《书<吴延仲集>后》:“﹝ 延仲 ﹞近体颇哀艳。在 韩 李 间,非其至也。” 刘师培 《南北文学不同论》:“ 子山 继作,掩抑沉怨,出以哀艷之词。”
(2).谓情致哀婉缠6*绵。 徐迟 《牡丹》:“她是那样的单纯、妩媚、美丽,却又何等的高傲、哀艳、痛苦!”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哀艳汉语 快速查询。
“哀艳”是一个汉语词汇,常用于文学领域,其含义可从以下几个层面解析:
基本释义
指文辞或艺术作品既充满哀伤凄切的情感,又兼具华丽绚烂的辞藻或表现形式,形成一种悲美交织的意境。例如唐代柳冕评价屈原、宋玉之后的文人“本于哀艳,务于恢诞”。
情感与艺术的融合
该词强调情感的真挚与形式的华美并存。如徐迟在《牡丹》中形容人物“高傲、哀艳、痛苦”,既突出哀婉情致,又暗含艺术化的美感。
文学史上的应用
自屈原、宋玉的楚辞传统以来,“哀艳”成为评价诗文的重要标准,尤其在骈文和抒情作品中常见。清代侯方域曾评点他人作品“颇哀艳,在韩李间”。
词语结构解析
示例用法:
“这篇文章以哀艳的笔触描写了战乱中的爱情,字句如泣如诉,辞采又极尽雕琢。”
若需进一步探究该词在具体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可参考《楚辞》或唐代骈文的相关研究。
哀艳,意思是指悲伤而又美丽动人。拆分部首为女、舟和手,总共有13画。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是以古文笔画的方式传承下来的。
在繁体字中,哀艳的写法为「哀豔」。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是以象形的方式表现意思,哀艳也不例外。哀字的古写形状类似一个哭声形象的字,而艳字古写中的艹部分象征植物的繁盛,再加上洋洋的气象,形象地表示朝气蓬勃、繁华富贵的美丽。
以下是一些使用哀艳的例句:
1. 舞台上她的表演哀艳动人,引得观众掌声不断。
2. 窗外的夕阳映衬着远山,呈现出一种哀艳的美景。
3. 这幅画用了大量的红色调,显得异常哀艳。
哀艳可以与其他词组合成新词,例如:
1. 哀艳动人:形容悲伤而又美丽动人。
2. 哀艳之音:指凄美动人的音乐声音。
3. 哀艳的姿态:形容某人的姿态悲伤而又美丽。
哀艳的近义词包括:悲壮、凄美、动人、委婉。
哀艳的反义词包括:开心、欢乐、轻快、明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