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佛教指成道的障碍。 南朝 梁武帝 《断酒肉文》之一:“酒是恶本,酒是魔事,檀越今日幸不可饮。”《景德传灯录·天竺祖师》:“师儼然於坐,魔事随灭。” 清 龚自珍 《发大心文》:“脱令我今世适发善念,欲入正受,即有魔事,不得成就,便当知前生善根微浅,嬈善友故。”
(2).佛教指佛教之外的其他宗教的法事。《太平广记》卷一百引《神鬼传·张应》:“ 歷阳 张应 本是魔家,取佛家女为妇。妻病困,为魔事不差。妻曰:‘我本佛家女,乞为佛事。’”
“魔事”是佛教术语,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指一切阻碍修行者成道的干扰因素,包括内心的烦恼和外界诱惑。如南朝梁武帝在《断酒肉文》中称酒为「恶本」「魔事」,清代龚自珍也提到发善念时会遭遇魔事阻挠。
特指佛教之外宗教的仪式活动。《太平广记》记载魔家(非佛教信徒)通过魔事治病未果的典故,体现了佛教对此类仪式的否定态度。
「魔」在梵文中原指扰乱身心的邪恶力量,佛教将饮酒、纵欲等行为均视为魔事范畴。该词现多用于宗教文本研究,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
建议通过佛教经典《景德传灯录》或《魔逆经》查阅更详细释义。
《魔事》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意思是神秘或超自然的事件。
根据汉字拆分规则,可以将《魔事》拆分成两个部分,分别是:“鬼”和“事”。其中,“鬼”是部首,笔画数为十,而“事”是主体部分,的笔画数为五。
《魔事》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神话与民间传说。在古代,人们相信存在一些超自然的力量或神秘的现象,这些被称为魔事。
《魔事》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魔事」。
据史书记载,古代汉字中的《魔事》用法多是指一些神秘、超自然的事件,当时的写法可能会有所变化。
1. 他经历了许多奇异的魔事,常常被陌生人搅扰。
2. 在那个神秘的地方,经常会发生各种令人难以置信的魔事。
1. 魔力:指神秘、难以理解的力量。
2. 魔法:指通过一些咒语或操作产生的超自然力量。
3. 魔怪:指神话、传说中的怪物。
1. 神秘:指难以解释或理解的事物或现象。
2. 奇异:指与平常不同或出乎意料的事物或现象。
1. 正常:指符合一般规律或习惯的事物或现象。
2. 平凡:指普通、常见的事物或现象。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