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篮子。 吴组缃 《山洪》三:“侄子和他的奶奶忙着用篾篮捡那散乱在地上的劈柴。”
篾篮(miè lán),指用竹篾编织而成的篮子,是中国传统竹编器具的一种。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及相关信息:
材质与工艺
“篾”指竹子劈成的薄片或细条,“篮”指有提梁的盛物器具。篾篮即用竹篾手工编织的篮子,具有轻便、透气、耐用等特点。其编织工艺包括选竹、破篾、刮青、编织等多道工序,常见于南方产竹地区。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5年,ISBN 978-7-100-11045-4;《中国传统手工艺·竹编》王世襄著,三联书店,2013年。
形制与功能
篾篮通常为圆形或椭圆形,配有拱形提梁,容量较大。主要用于盛放果蔬、粮食、衣物等物品,兼具收纳与搬运功能。部分地域的篾篮会涂桐油或漆料以增强防水性。
来源:《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年;《中国民间竹编技艺》李永华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8年。
生活用具的演变
篾篮作为农耕时代的日常器具,反映了传统生活智慧。例如,江南地区常用“丝瓜络篾篮”存放食物,利用竹篾间隙通风防潮;西南山区则用深型篾篮背运农作物。
来源:《中国民俗器具研究》张紫晨著,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5年。
民俗与象征意义
在部分地区习俗中,篾篮被赋予文化内涵。如福建闽南婚俗中,新娘需携带装有嫁妆的红色篾篮(称“红篮”),象征喜庆与传承;端午时则以篾篮盛装粽子祭祀。
来源:《中国民间器具考》刘魁立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
随着塑料制品普及,传统篾篮使用减少,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工艺价值被重新重视。浙江东阳、湖南益阳等地仍保留竹编技艺,部分匠人将篾篮改良为环保收纳篮、装饰品等,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
来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乌丙安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中国竹编艺术》陈云华著,四川美术出版社,2017年。
篾篮是传统竹编器具,其含义和特征可通过以下维度解释:
一、基本释义 指用竹篾编织的篮子,主要用于盛放物品。竹篾指劈成条的竹片,也可扩展至芦苇、高粱秆等植物表皮加工成的编织材料。
二、文学例证 作家吴组缃在《山洪》中描写了篾篮的日常使用场景:「侄子和他的奶奶忙着用篾篮捡那散乱在地上的劈柴」,印证了其作为劳动工具的功能。
三、制作工艺
四、文化延伸 在湖北黄陂地区,篾篮还衍生出「摇窠」的特殊形态——通过加装托架和铺垫稻草,改造成婴儿摇篮,体现了传统器具的灵活运用。
如需了解具体编织技法或地域文化中的特殊形态,可查阅-8的详细工艺说明。
安习谙闲碑本倍还焙烘别县不理睬瞠然自失彻头彻尾车载板冲州撞府楚焞丹甲雕玑度拟儿童团方宾防城库燔祭锋车否认辅翊改削攻虚够意思鼓师罕毕行道树韩湘子謞謞横虫横眉瞪目后拒加工厂浇洒老扈两口子涟漪鹿行锦瞒天铭飨民谚摩捋内镇浅方千陌迁敍骑马乘舟青幽幽遒艳区县仁恩沙涌升没沈稼塘上曲抟埴香火兄弟乡农孝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