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草隶的意思、草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草隶的解释

(1).草书和隶书的合称。《文选·潘岳<杨荆州诔>》:“草隶兼善,尺牘必珍。” 李周翰 注:“言草隶之书皆善也。”《南史·刘孝绰传》:“兼善草隶,自以书似父,乃变为别体。”

(2).专指草隶书。初期草书乃为隶书的草写体,故名。《陈书·始兴王伯茂传》:“ 伯茂 大工草隶,甚得 右军 之法。” 唐 张怀瓘 《书断·王献之》:“ 王献之 字 子敬 ,尤善草隶,幼学於父,次习于 张芝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草隶,又称“隶草”,是汉字书法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书体,特指隶书的草写形式,是隶书向今草过渡的阶段性书体。其详细释义如下:

  1. 定义与性质

    草隶是隶书的草率、便捷写法。它保留了隶书基本的笔画特征(如波磔)和结构,但在书写时进行了简化、连笔和速度加快,呈现出草书的意趣,是介于规整隶书与成熟今草之间的书体。

  2. 起源与发展

    草隶孕育并盛行于汉代,尤其是东汉时期。随着日常书写对速度的需求增加,人们在书写隶书时自然产生了简省笔画、连带字形的写法,这种写法逐渐规范化,形成了草隶。它是章草(早期的规范草书)的直接源头。

  3. 主要特征

    • 隶书根基:字形结构基本遵循隶书,横画主笔仍可能保留“蚕头雁尾”的波磔特征。
    • 草书意趣:笔画有简省、牵连,书写流畅迅捷,笔势连贯,字内或字间偶有萦带。
    • 过渡形态:相较于成熟的章草或今草,草隶的草化程度较低,规范性较弱,带有更多隶书的痕迹和随意性。
  4. 代表与实例

    汉代简牍(如居延汉简、敦煌汉简)、帛书以及部分石刻中保留了大量的草隶墨迹和刻痕。这些实物是研究草隶最直接的资料。后世书家如王羲之的某些早期作品也可见草隶遗意。

  5. 与今草的区别

    草隶是隶书的草写,其基础是隶书;而今草则是在楷书(或带有楷意的行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草书,两者在笔法体系、结构原则和时代背景上均有显著不同。草隶是今草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权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草隶”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具体使用场景区分:

  1. 书法术语(主要含义)

    • 草书与隶书的合称:指汉字书法中的两种书体,常见于文献记载。例如《文选·潘岳<杨荆州诔>》提到“草隶兼善”,即指同时擅长草书和隶书。
    • 隶书的草写体:特指汉代隶书简化后的草率写法,又称“隶草”。其特点是保留隶意,笔画圆转连贯,少顿挫,多见于汉晋简牍。如搜狗百科指出,这种书体流行于后汉至西晋。
  2. 成语含义(较少见)

    • 由“草”与“隶”组合的成语,形容草木茂盛或事物迅速蔓延的状态。例如“草隶形容草木生长繁茂”。

补充说明:

(注:部分释义参考自查字典、搜狗百科及汉典等来源,完整信息可查阅相关词条。)

别人正在浏览...

北蕃长安米贵怊怊尺籍侈家蛋白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店房东鲁遁甲度德量力防弊伉厉高不成,低不就工致惯于咳咳何妥车狐冰秽笔混渎祸母蒋光鼐焦焦校验机埳金鳷擘海几彖久习卷须决遂峻拔军衣开假科套纩服琅帙落下联辞凉夜里社丽淫率幸玟琁靡止木征取扰杀鸡焉用牛刀盛筵必散嗣岁松黄素冠琐附贴改外曾祖温洁五大连池吴观线膛小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