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士息的意思、士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士息的解释

魏 晋 时指士兵之子。《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被鸿臚所下发士息书,期会甚急。”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是后大发士息,乃取诸国士。 植 以近前诸国士息已见发,其遗孤稚弱,在者无几,而復被取,乃上书。”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士息”的汉语词典释义与考析

“士息”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士兵的儿子或后代,尤指在特定兵制下(如世兵制)士兵家庭的男性子嗣。以下从词典释义、历史语境及语义演变角度进行详细阐释:


一、核心词义


二、历史制度背景

“士息”的广泛使用与世兵制(军户制) 密切相关:

  1. 身份世袭:士兵及其家属另立“军户”,子孙世代为兵,“士息”即军户中待服役的男丁(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2. 行政文书用例:三国曹魏文献中常见“士息”记载,如《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提及“士息”需按规定年龄入伍,印证其作为兵役储备的职能。
  3. 与“兵户”关联: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指出,“士息”隶属于“兵户”(军户),其身份、婚姻均受官府管控,区别于普通民户。

三、语义演变与相关概念


四、权威文献佐证

  1.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明确定义为“士兵之子”,列《三国志》等书证。
  2. 《三国志》(中华书局点校本):卷十九载曹操令:“士息年小者,且遣之。” 体现其服役年龄规定。
  3. 王力《古汉语字典》:释“息”为“子女”,佐证复合词构成逻辑。

五、现代使用提示

作为历史词汇,“士息”今仅见于古籍研究、史学论著中,需结合具体时代背景理解。其词义稳定性高,古今无歧义,但需注意其制度关联性,避免脱离语境泛化使用。

(注:因古籍原文链接需特定数据库权限,此处来源标注以权威纸质出版物为准,读者可通过图书馆或学术平台查阅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士息”是一个历史词汇,主要含义如下:

一、核心释义

士息(拼音:shì xī)指魏晋时期士兵之子,属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称谓。该词最早见于《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裴松之注引《魏略》时提到“大发士息”的记载,表明其与士兵家庭相关。


二、具体解释

  1. 字义拆分

    • 士:古代指士兵或低级官吏,如《三国志》中“士”多指军士。
    • 息:此处指子嗣,如“子息”即子女。
  2. 历史背景
    魏晋时期实行世兵制,士兵身份世代承袭,其子称为“士息”,需继承父业从军。例如《三国志》记载曹植上书提及“士息”被征召的情况。


三、注意点

如需更详细考证,可参考《三国志》原文及裴松之注。

别人正在浏览...

哀策卬食八不挨标价鳖懆袹复博学笃志才义朝纲澄渟齿牙春色春桃带鱼大气层遁影发展史废籍丰祚焚香腐烂抚遇伏钺狗加规措巷道胡吃海塞接界记録片襟怀筋疲力竭进侍裾马襟牛军鼓狂心婪肆黎朦子落梅内蒙古高原努膊般辟遣问轻淳穷阨栖憩酋健全义驱兵人贫智短任圣童濡滞桑秧桑羊使弼视人如子四隈驼钩尪卒险固销夏湾席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