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 晋 时指士兵之子。《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被鸿臚所下发士息书,期会甚急。”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是后大发士息,乃取诸国士。 植 以近前诸国士息已见发,其遗孤稚弱,在者无几,而復被取,乃上书。”
“士息”是一个历史词汇,主要含义如下:
士息(拼音:shì xī)指魏晋时期士兵之子,属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称谓。该词最早见于《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裴松之注引《魏略》时提到“大发士息”的记载,表明其与士兵家庭相关。
字义拆分
历史背景
魏晋时期实行世兵制,士兵身份世代承袭,其子称为“士息”,需继承父业从军。例如《三国志》记载曹植上书提及“士息”被征召的情况。
如需更详细考证,可参考《三国志》原文及裴松之注。
士息(shì xī)是一个汉字词语,拥有丰富的含义。它可以表示士人休息、军士撤退、军士生命的终结等不同含义。
士息的部首是士(shì),它由4个笔画构成。
士息源于《论语》。《论语·公冶长》记载了孔子说:“士止于至善,而息焉。”这句话中的“息”指的是休息、停止。
士息的繁体字为士憩。
在古代,士息的写法有所不同。一种常见的古代写法是“士歇”。这种写法强调了士人休息或军士放松的意义。
1. 士人应该尽力追求至善,并且在适当的时候休息。
2. 军士在战斗之后得到了休息。
1. 士人:指有士人品质的人。
2. 休息:指放松、休憩。
休憩、歇息、放松
奋斗、起身、行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