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计日而待的意思、计日而待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计日而待的解释

[be just round the corner] 达到目标的日子已是预期中的事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之。—— 诸葛亮《出师表》

详细解释

犹言为期不远。 三国 蜀 诸葛亮 《前出师表》:“愿陛下亲之信之,则 汉 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明 张居正 《乞崇圣学以隆圣治事》:“若从此再加学问之功,以讲求义理,开广聪明,则太平之业,可计日而待也。” 梁启超 《俄罗斯革命之影响》四:“故自 旅顺 、 奉天 既陷,战局之必不能久,固已夫人知之,復加以革命之影响,则 俄 之屈於 日本 ,更可计日而待也。”亦作“ 计日而俟 ”、“ 计日以待 ”。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大同志》:“事终无成,败亡可计日而俟。” 明 赵南星 《贺贾元礼食廪序》:“侍御为两京学使者,即不復外补,坐致九列,惟计日以待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计日而待”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jì rì ér dài,字面含义为“数着日子等待”,引申为预期目标或结果在短时间内即可实现,强调对事物发展的高度确定性或迫切期待。该词最早见于诸葛亮的《出师表》:“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指汉室复兴指日可待。

从语义结构看,“计日”指计算天数,表示时间短暂;“待”则体现期待状态。这一成语多用于积极语境,例如形容政策成效、工程进度或研究成果即将显现。现代用法中可与“指日可待”互换,但“计日而待”更强调精确的时间推算,常见于书面语体。

权威典籍中,《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将其归类为“时间范畴成语”,《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则指出该词常与“可”“则”等虚词搭配,构成判断句式。例如:“此事若得良策,功成当计日而待”,凸显了结果必然性。

网络扩展解释

“计日而待”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释如下:

  1. 基本释义
    指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目标实现或事件发生的时间非常接近,无须等待太久。例如:“高考的日子已可计日而待,大家需认真复习。”

  2. 出处与典故
    源自三国时期诸葛亮《出师表》:“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此处诸葛亮通过此成语表达对复兴汉室的信心,强调时间上的确定性。

  3. 结构与用法

    • 语法:偏正式结构,多作谓语或状语,如“计划完成可计日而待”。
    • 感情色彩:中性,既可用于积极语境(如成功在望),也可描述客观时间临近(如截止日期)。
  4. 近义词与辨析
    常见近义词包括“指日可待”“计日以待”,均强调时间短暂且可预期。细微区别在于“计日而待”更突出“逐日计算”的过程感。

总结来看,该成语通过具象化的“数日子”表达对时间节点的明确预期,适用于书面与口语场景,兼具文学性和实用性。

别人正在浏览...

棒喝不绝如缕步履蹒跚不外叉道吹梅出临纯绵出世作藂杂担差大神农架调钟都君鹅溪绢遏逸番第贩官繁霜风鉴府国赶点攻下工艺品罟网耗磨辰候贺化鳞恢博浑沦吞枣加笾骄悍浇泼角踢叫丫丫击节叹赏警策辞美联社纳闷儿内颖凝固青螺琼编挼摖弱人三至首映颂皃随宜素钱苔牋抬帖胎袭泰尊挑船郎中透剑门瓦殶小襟谐臣泻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