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just round the corner] 达到目标的日子已是预期中的事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之。—— 诸葛亮《出师表》
犹言为期不远。 三国 蜀 诸葛亮 《前出师表》:“愿陛下亲之信之,则 汉 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明 张居正 《乞崇圣学以隆圣治事》:“若从此再加学问之功,以讲求义理,开广聪明,则太平之业,可计日而待也。” 梁启超 《俄罗斯革命之影响》四:“故自 旅顺 、 奉天 既陷,战局之必不能久,固已夫人知之,復加以革命之影响,则 俄 之屈於 日本 ,更可计日而待也。”亦作“ 计日而俟 ”、“ 计日以待 ”。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大同志》:“事终无成,败亡可计日而俟。” 明 赵南星 《贺贾元礼食廪序》:“侍御为两京学使者,即不復外补,坐致九列,惟计日以待耳。”
“计日而待”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指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目标实现或事件发生的时间非常接近,无须等待太久。例如:“高考的日子已可计日而待,大家需认真复习。”
出处与典故
源自三国时期诸葛亮《出师表》:“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此处诸葛亮通过此成语表达对复兴汉室的信心,强调时间上的确定性。
结构与用法
近义词与辨析
常见近义词包括“指日可待”“计日以待”,均强调时间短暂且可预期。细微区别在于“计日而待”更突出“逐日计算”的过程感。
总结来看,该成语通过具象化的“数日子”表达对时间节点的明确预期,适用于书面与口语场景,兼具文学性和实用性。
《计日而待》是一成语,意思是按照时间计划并等待合适的时机。它是指人们在面对某种事情时,根据时间安排来等待最佳时机,以便采取适当的行动。
《计日而待》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以下几个部首:
计(言字旁)
日(日字旁)
而(而字底)
待(彳字旁)
它的总笔画数为17画。
《计日而待》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年》中,原文是“计日而待之”,意为根据特定的时间进行等待。繁体中的写法是「計日而待」。
在古代,汉字写法较为复杂。《计日而待》这个成语在古时的写法可能会稍有不同,但意思是相同的。
1. 他计日而待,最终在合适的时机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2. 她不急于采取行动,而是决定计日而待,寻找更好的机会。
1. 计划
2. 计算
3. 期待
1. 等待
2. 居待
3. 刻待
即时行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