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ecial pardon;special amnesty] 国家对某种罪犯或特定犯人减轻或免除刑罚
特赦令
(1).特予免除。 宋 王安石 《谢免南郊陪位表》:“伏蒙陛下特赦尤违,曲垂念听。”
(2).特别赦免。《宋史·河渠志三》:“知县 宋炎 亡匿不敢出,特赦其罪。”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杜少陵诗》:“帝特谓 曲江 曰:‘卿无以 王衍 知 石勒 故事,而害忠良。’遂特赦之。”
(3).国家对某些犯人减轻或免除刑罚。《光明日报》1982.12.4:“ 周6*恩6*来 总理曾邀请包括他在内的第二批特赦人员到 ********* 作客。”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特赦汉语 快速查询。
特赦是指国家元首或最高权力机关对已被判刑的特定罪犯,免除其全部或部分刑罚的法律制度。以下是综合法律定义、实践特点和具体案例的详细解释:
基本概念
特赦仅消灭刑罚而不消灭犯罪事实,特赦对象需经过司法程序确认有罪且刑罚已宣告。例如,中国的特赦令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国家主席发布。
法律地位
依据《宪法》第67条,特赦决定权专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这与普通赦免程序有本质区别。
对象特定性
特赦仅针对特定名单中的罪犯(如战犯、特定历史时期贡献者)。例如,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时,特赦对象包括参加过抗战的服刑人员。
有条件赦免
我国特赦以"确实改恶从善"为前提,且排除严重犯罪(如危害国家安全、恐怖犯罪等)。
效力范围
特赦后若再犯罪可能构成累犯,且特赦令生效后不得以刑罚未执行完毕为由重新追诉。
中国自1959年至1975年实施过7次特赦,主要针对战犯。2019年又为庆祝建国70周年特赦了九类罪犯,涵盖退役军人、老年犯等群体。
特征 | 特赦 | 大赦 |
---|---|---|
对象 | 特定个人或群体 | 某一犯罪类别的全体罪犯 |
法律效果 | 仅免除刑罚,保留犯罪记录 | 既免刑罚又消除犯罪记录 |
程序 | 需公布被赦人名单 | 不公布具体名单 |
中国实施情况 | 宪法明确制度 | 宪法未规定,实践中未采用 |
注:中国现行法律体系仅保留特赦制度,未实施过大赦。
特赦是一个动词,意为宽恕、大赦,特指国家或政府宣布免除一定罪行的行为。
特赦的拆分部首是“言”和“寸”,其中“言”是汉字的一个基本部首,表示与语言和言论有关的意义;“寸”是一个表示长度的基本部首。特赦的笔画数为12画。
特赦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具有悠久的历史。繁体字为「特赦」,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时候,特赦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仍保留了现代汉字的结构和意义。
1. 政府宣布对一部分罪犯进行特赦,以促进社会和谐与团结。
2. 他的忏悔和悔过让他得到了特赦的机会,重新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特赦没有明确的常见搭配词,但可以根据具体语境进行组合,如特赦令、特赦名单等。
近义词:大赦、宽恕。
反义词:定罪、惩罚。
隘曲暗昧之事拔解班底彩丝系虎柴米串彻楚牧春焙簇生登起奠竁顿躄二不棱登服属耕械赓韵垢累贵交桂枝郎国统区姑爷鼓誉花市脚影晶华谨慎小心积臧镌斥哭秋风狼狈不堪留黄埋剑马苋陌额蠰谿贫无置锥娶亲人情色数儿煞账圣知蛇书试市石舄寿丘手梢私卖碎片饕沓韬真挑揄铜猊外奔外皮层望人文饰物外献楚宵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