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锄土薅草。《六韬·农器》:“锄耨之具,其矛戟也。”
(2).指锄耨后的碎土块。 唐 韩愈 《南山诗》:“或浮若波涛,或碎若锄耨。”
锄耨是汉语中表示农耕工具的复合词,由“锄”和“耨”两个单字组成。据《汉语大词典》解释,“锄”指带长柄的农具,刃部扁平,用于松土除草;《说文解字》注“耨”为“薅器”,即清除杂草的工具,其形制较小,常见于古代文献如《释名·释用器》中描述“耨似锄,妪薅禾也”。两者组合后,“锄耨”既可指代具体的农耕器具,亦可引申为耕作行为,例如《孟子·梁惠王上》载“深耕易耨”即强调精细耕作。
在词义演变中,“锄耨”常与“耕耘”并称,如《齐民要术》提及“锄耨以时”强调农时管理。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书面语境,特指传统农业中的除草整地工序,如《中国农具发展史》将锄耨列为古代中耕技术核心环节。当代《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锄草和松土的农事活动”,词性涵盖名词与动词双重功能。
词源考据显示,“耨”字在甲骨文中已出现象形结构,金文刻画手持短柄工具除草的姿态,印证其原始农耕属性。而“锄”作为后起字,在战国文字中始见从“金”的形声结构,反映金属农具普及后的造字特征。二者结合使用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士容论》,文中“锄耨白梃”并列描述农具与兵器,突显其在古代生产与战争中的双重功能。
“锄耨”是一个由“锄”和“耨”组成的复合词,具体解释如下:
动词义:锄土除草
指用农具松土、除草的动作,属于农耕活动的重要环节。
来源:《六韬·农器》提到“锄耨之具,其矛戟也”,表明其工具属性与耕作功能相关。
名词义:碎土块
特指锄地后形成的松散土块。例如唐代韩愈《南山诗》中“或碎若锄耨”,用碎土形容山石形态。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历史文献中的具体用法,可参考《六韬》、韩愈诗文等古籍。
傲睨宾格播染部别才疏志大才韵噆食草介朝施暮戮邨店调御丈夫定立惰傲耳听心受耳习目染返辕悱怨風承改过从善戆朴垢玩广泛管张规戒横行直走红场黄旗虺隤祸稔恶积交举九华云慷慨陈词矿业良会燎竈六象笼山络野密竿莫敢牛心古怪排囊拼死捺命青蚨请愆穷不失义腮巴赏望生澁慎默说述四界四肢百骸铁青鬀头通括铜駝推三宕四完局侮谑下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