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罪,自请惩处。《后汉书·皇后纪序》:“ 宣后 晏起, 姜氏 请愆。” 李贤 注引《列女传》:“ 姜后 既出,乃脱簪珥,待罪於永巷,使傅母通言於王曰:‘妾不才,淫心见矣,至使君王失礼而晏起,以见君王乐色忘德。敢请罪,惟君王之命。’”
“请愆”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qǐng qiān,其核心含义是主动承认过错并请求惩处。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
该词最早见于《后汉书·皇后纪序》中的记载:
“宣后晏起,姜氏请愆。”
李贤注引《列女传》补充:姜后因周宣王晚起,脱簪珥待罪于永巷,通过傅母向君王请罪,称自己“乐色忘德”,请求惩处。
此例体现了“请愆”在古代礼仪中的严肃性,常用于臣子或后妃向君主表达自责。
在现代语境中,该词多用于正式场合或书面表达,例如:
“请愆”融合了“主动性”与“担责性”,既包含对过错的承认,也隐含接受相应后果的意愿。其历史典故和现代应用均体现出中华文化中对自省与责任的重视。
请愆(qǐng qiān)是一种汉字词语,拆分部首为手(扌)和言(讠),共有11个笔画。请愆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它是由传统的繁体字演变而来。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与今天有所不同。请愆在古代汉字中的写法为「請愆」,其中的「請」是一个拼音为qǐng的汉字,意思是请求;而「愆」则表示过错、错误,与「請」合在一起构成了请愆这个词语。
1. 他对自己的过失表示请愆。
2. 请愆之处,望海涵。
3. 我向您道歉并请愆。
与请愆相关的组词有:
1. 请示(qǐng shì):请示他人的意见或指导。
2. 请罪(qǐng zuì):向他人表示自己的过错并请求宽恕。
3. 包涵(bāo hán):宽容包容他人的过错或失误。
与请愆意思相近的词语有:
1. 道歉(dào qiàn):对自己的过失表示歉意。
2. 谢罪(xiè zuì):请求宽恕并感谢对方的宽容。
3. 承认错误(chéng rèn cuò wù):对自己的错误进行确认和承认。
与请愆意思相反的词语是:
原谅(yuán liàng):宽恕他人的过错或错误。
接纳(jiē nà):接受、容忍他人的过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