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奸谀的意思、奸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奸谀的解释

亦作“奸諛”。1.奸诈谄媚。 汉 王符 《潜夫论·务本》:“今多姦諛以取媚,挠法以便佞。”《新唐书·宗室宰相传赞》:“ 林甫 姦諛,几亡天下。” 明 归有光 《上高阁老书》:“谓之理财而财愈乏,谓之治兵而兵愈耗,谓之驭吏而詼诡、佞捷、姦諛、嵬琐者,争先而为谩欺。”

(2).奸诈谄媚的人。 唐 韩愈 《答崔立之书》:“诛姦諛於既死,发潜德之幽光。” 宋 王廷珪 《送胡邦衡之新州贬所》诗之二:“当日姦諛皆胆落,平生忠义只心知。” 明 无名氏 《飞丸记·发迹锄强》:“时人莫笑无经济,未死奸諛骨已寒。” 清 唐孙华 《赠赵松一》诗:“潜德幽必彰,姦諛死无逭。”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奸谀(jiān yú),汉语复合词,由“奸”与“谀”二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奸邪谄媚之人或其行为,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以下从权威汉语工具书角度进行详细阐释:

一、字义解析与核心释义

  1. 奸(姦)

    本义指邪恶、狡诈、不忠。《说文解字》释为“犯也”,引申为心怀不轨、作恶多端。在“奸谀”中强调其心术不正的本质。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

  2. 意为阿谀奉承、谄媚讨好。《说文解字》注“谀,谄也”,指以虚伪言辞迎合他人。在复合词中突出其趋炎附势的行为特征。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

  3. 复合词释义

    《汉语大词典》明确界定:

    奸谀:奸邪谄媚。亦指奸邪谄媚之人。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第4卷第27页)。

二、引申义与语境应用

  1. 指代人物类型

    多用于形容历史上惑乱朝纲的佞臣,如明代张溥《五人墓碑记》批判:“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中所斥责的“奸谀”即祸国权宦及其党羽。

    来源:张溥《五人墓碑记》(收录于《古文观止》,中华书局1959年版)。

  2. 行为特质

    强调“奸”与“谀”的结合——即通过谄媚手段掩盖邪恶目的,常见于历史文献中对权臣、宦官等角色的批判,如《明史·奸臣传》载严嵩“窃权罔利,构结祸乱,动摇宗祏,屠害忠良,心迹俱恶,终身阴贼”,其行径即属“奸谀”典型。

    来源: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三、近义词辨析

结论

“奸谀”作为汉语经典贬义词,凝结了对人性中邪恶与奴性的深刻批判,其释义根植于古代文字学与历史语境,在权威辞书及史籍中均有明确记载与用例支撑。

网络扩展解释

“奸谀”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二、详细解释

  1. 形容词用法
    指行为或性格的阴险狡诈与阿谀奉承结合。例如:

    • 汉王符《潜夫论·务本》提到“姦諛以取媚”,即批判通过奸诈手段讨好人心的行为()。
    • 唐韩愈《答崔立之书》中“诛姦諛於既死”,强调对这类人的道德谴责()。
  2. 名词用法
    特指具有此类品性的人,如:

    • 宋王廷珪诗句“当日姦諛皆胆落”,描述奸谀者在正义面前的畏惧()。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四、使用示例


五、相关词对比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法,可参考《潜夫论》《韩愈文集》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板心堡壁薄莫朝向成兆才成住坏空瞋嫌樗博东上东野巴人反哺之情翻截風竇分强功一美二官价管蠡贵宾后半天画棰会悟奸态肩舁搅搜嘉觞结棍筋榦进躁纪庸巨函狂喜枯树藜杖龙潭虎窟卢牟庐山真面目髦俊冥德袅娜偏解剽虏辟支小乘谯谕青田鹤倛魄日圭荣行睿艳山鹧时刻表肃寂汰择讨钱韬戎通洋伪笋五味子陷坚闲僻笑靥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