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息迹静处”是一个出自《庄子·渔父》的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字面含义
引申义
比喻“要想不被人发现,除非自己不做(某事)”,即现代常说的“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出自《庄子·渔父》中的寓言故事:
有人因害怕自己的影子和脚印而拼命奔跑,结果跑得越快,脚印越多,影子也紧追不舍。庄子指出,此人愚昧至极,因为只需“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待在阴处让影子消失,静止不动让脚印停止),问题自然解决。
这一故事通过夸张的情节,说明解决问题需从根源入手,而非徒劳逃避。
此成语属于古代汉语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但因其蕴含的哲理,仍常见于文学或说理场景。其核心思想与《吕氏春秋》中的“掩耳盗铃”有相似之处,均强调行为的自欺性。
《息迹静处》是一个成语,意为在某个安静的地方,使自己的行踪不被人察觉。
《息迹静处》这个词的部首拆分为:日(部首)+口(部首)+立(部首)。总共包含15个笔画。
《息迹静处》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最早出现在《史记·平准书》一文中。古代汉字的繁体写法为:《息蹟靜處》。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息迹静处》分别是《息蹟靜處》的写法。字形有些许差异,但基本保持了词义的一致。
他在山中找到一处《息迹静处》,隐藏了自己的行踪。
与《息迹静处》相关的词有:息迹、静处。
近义词包括:踪迹消失、行踪隐匿等。
反义词为:行踪暴露、踪迹显现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