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告朔的意思、告朔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告朔的解释

(1). 周 制,天子于每年季冬把第二年的历书颁发给诸侯,叫“告朔”。《周礼·春官·大史》:“颁告朔于邦国。” 郑玄 注:“天子颁朔于诸侯,诸侯藏之祖庙,至朔朝于庙,告而受行之。 郑司农 云:‘……以十二月朔,布告天下诸侯。’”《穀梁传·文公十六年》:“天子告朔于诸侯。”《大戴礼记·用兵》:“ 夏桀 、 商紂 羸暴於天下……不告朔於诸侯。”

(2).指诸侯于每月朔日(阴历初一)行告庙听政之礼。《左传·文公六年》:“闰月不告朔,非礼也。” 杜预 注:“经称‘告月’,传称‘告朔’,明‘告月’必以朔。”

(3).泛指于朔日祭祀鬼神。 明 阎尔梅 《观虎丘祭厉坛者》诗:“初冬黑畤具衣裳,告朔喧闐傀儡塲。”

(4).见“ 告朔餼羊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告朔”是古代中国周代礼制中的专有名词,指诸侯每月初一(朔日)向天子禀告政事的仪式。《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周制,诸侯每月朔日(初一)告庙听政”,其核心意义包含礼制规范与政治汇报双重属性。

从词源结构分析,“告”为禀告、汇报之意,“朔”特指农历每月初一。该仪式最初具有实际行政功能,后演变为象征性礼仪。《周礼·春官·大史》记载“颁告朔于邦国”,说明天子需提前向诸侯颁布次年历法,诸侯依历法行告朔之礼。至春秋时期,鲁国仍保留此制,《论语·八佾》中“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的记载,印证了该制度虽已形式化,但祭祀用牲等仪轨仍在延续。

在语义演变过程中,“告朔”衍生出“例行公事”的引申义。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评注:“后世谓虚应故事曰‘告朔’,盖本于此”,揭示了该词从具体礼制向抽象概念的转化过程。现代汉语使用中,“告朔”多出现于历史文献研究领域,如礼制考据(《三礼研究论著提要》)、制度演变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论》)等学术著作中。

网络扩展解释

“告朔”是中国古代周代礼制中的重要概念,其含义和演变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词源与礼制背景

  1. 周代历法制度
    周天子每年冬季向诸侯颁布次年历书(含闰月、每月朔日等),称为“告朔”。诸侯需将历书藏于祖庙,每月初一(朔日)举行祭庙仪式,听取政令并汇报治理情况,称为“告庙听政”。

  2. 礼仪的双向性

    • 天子层面:通过“颁告朔”强化中央权威,体现“天命”与历法的统一性。
    • 诸侯层面:每月朔日行告庙礼,兼具祭祀祖先、自省政务的功能。

二、演变与引申含义

  1. 礼崩乐坏后的形式化
    春秋时期,诸侯逐渐废弃告朔礼仪,仅保留用活羊(饩羊)祭祀的形式。孔子曾感叹:“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衍生出成语“告朔饩羊”,比喻徒具形式的惯例。

  2. 现代用法的争议
    部分资料(如)将“告朔”解释为“揭露真相”,可能与原意存在混淆,需结合语境谨慎使用。

三、总结

“告朔”本质是周代政治与历法结合的制度,后因礼仪衰落成为形式主义的象征。理解时需区分历史本义(礼制)与引申义(形式化惯例),避免与“揭露真相”等现代引申混淆。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周礼》《左传》等古籍,或查阅权威历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陵表态饼银不知所错宸驾床铺刺促大魁当断不断蒂芥东阿飞练费吕飞棹棼緼簠簋不脩趺架割治公爹公仆古代英雄的石像过访涵量豗頽狐死兔泣交韔醮妇亟近旌棨极情尽致凉冰冰聊以塞责邻近龙断可登麦门蒙魌母株陪笔砰铿前溪悄切钦慕软和和绍承沙云省心沈静神爽射蝨视察诗论淑妃黍雪厮赶澌泯螳臂铁面无私通解乌喙相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