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告朔的意思、告朔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告朔的解释

(1). 周 制,天子于每年季冬把第二年的历书颁发给诸侯,叫“告朔”。《周礼·春官·大史》:“颁告朔于邦国。” 郑玄 注:“天子颁朔于诸侯,诸侯藏之祖庙,至朔朝于庙,告而受行之。 郑司农 云:‘……以十二月朔,布告天下诸侯。’”《穀梁传·文公十六年》:“天子告朔于诸侯。”《大戴礼记·用兵》:“ 夏桀 、 商紂 羸暴於天下……不告朔於诸侯。”

(2).指诸侯于每月朔日(阴历初一)行告庙听政之礼。《左传·文公六年》:“闰月不告朔,非礼也。” 杜预 注:“经称‘告月’,传称‘告朔’,明‘告月’必以朔。”

(3).泛指于朔日祭祀鬼神。 明 阎尔梅 《观虎丘祭厉坛者》诗:“初冬黑畤具衣裳,告朔喧闐傀儡塲。”

(4).见“ 告朔餼羊 ”。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告朔”是中国古代周代礼制中的重要概念,其含义和演变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词源与礼制背景

  1. 周代历法制度
    周天子每年冬季向诸侯颁布次年历书(含闰月、每月朔日等),称为“告朔”。诸侯需将历书藏于祖庙,每月初一(朔日)举行祭庙仪式,听取政令并汇报治理情况,称为“告庙听政”。

  2. 礼仪的双向性

    • 天子层面:通过“颁告朔”强化中央权威,体现“天命”与历法的统一性。
    • 诸侯层面:每月朔日行告庙礼,兼具祭祀祖先、自省政务的功能。

二、演变与引申含义

  1. 礼崩乐坏后的形式化
    春秋时期,诸侯逐渐废弃告朔礼仪,仅保留用活羊(饩羊)祭祀的形式。孔子曾感叹:“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衍生出成语“告朔饩羊”,比喻徒具形式的惯例。

  2. 现代用法的争议
    部分资料(如)将“告朔”解释为“揭露真相”,可能与原意存在混淆,需结合语境谨慎使用。

三、总结

“告朔”本质是周代政治与历法结合的制度,后因礼仪衰落成为形式主义的象征。理解时需区分历史本义(礼制)与引申义(形式化惯例),避免与“揭露真相”等现代引申混淆。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周礼》《左传》等古籍,或查阅权威历史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告朔的意思

告朔是一个成语,它的意思是宣布农历以确定农作物和农活的开始。

拆分部首和笔画

告朔这个词的部首是口,它的笔画数为一。

来源

告朔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地官司徒》一书中,用于表示宣告农历的开始。后来这个词逐渐演变为表示将某件事公布给大家知道的意思。

繁体

告朔的繁体写法为告朔。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告朔的写法可以是告朔、告呪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告朔这个写法逐渐被统一。

例句

1. 农民告朔后,开始了忙碌的农活。

2. 每年农历一月一日都会有人去广场上告朔。

组词

告知、告诉、告别

近义词

宣告、宣布、宣示

反义词

隐瞒、保密、掩饰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