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回到都城;返回都城。《晋书·滕脩传》:“臣承遗意,舆櫬还都。” 唐 韦应物 《因省风俗与从侄成绪游山水中道先归寄示》诗:“赖尔还都期,方将登楼迟。”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惠士奇》:“丙午,任满还都,送行者如堵墙。”
(2).迁回原都。 秦瘦鸥 《劫收日记》第十章二:“外面久已传说国民政府即将于本月底还都,因此 南京 已比几个月前热闹得多,大小衙门也纷纷挂起了招牌。”
还都(huán dū)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详细释义:
指帝王或朝廷重新返回原都城。古代因战乱、迁都等原因离开都城后,重新迁回原首都的行为称为“还都”。
例句:
“宋高宗南渡后,一度定都临安,后虽有还都汴京之议,终未实现。”
来源:
《汉语大词典》(第2版)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10卷,第1123页。
查看词条(商务印书馆官网)
二字组合强调“重返政治中心”的动作,属动宾结构。
来源: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14年,第589页。
查看词条(中华书局官网)
常见于史书典籍,描述政权更迭或战乱平息后的迁都行为。例如:
《资治通鉴·唐纪》:“安史之乱平,玄宗还都长安。”
来源: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第1872页。
“还都”常与“迁都”“行在”(临时首都)对应,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战略意义。如南宋以临安为“行在”,始终保留汴京(开封)的法定都城地位,体现“还都”的政治象征性。
来源:
《中国文化史关键词》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204页。
现代汉语中偶用于比喻性表达,如“企业总部迁回原址”,但需结合语境,属非主流用法。
来源: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年,第563页。
“还都”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角度详细解析:
返回都城
指从外地或临时驻地回到原都城。例如《三国演义》第三回记载「国不可一日无君,请陛下还都」,这里的「还都」即指汉少帝被董卓迎回洛阳皇宫。
迁回原都
特指政权将首都从临时或新迁之地迁回旧都。如《晋书·滕脩传》中「舆櫬还都」描述灵柩归葬原都的场景。
历史文献用例
现代延伸用法
可比喻重要人物或机构重返核心地,如「公司总部还都上海」。
以上释义综合自《汉典》、古籍引证及现代词典用例。若需查看更多历史语境中的完整例句,可查阅《晋书》《三国演义》等原著。
笔牀冰兔诐説部押不怡参办长期赤立聪谋胆大心粗邓演达弟共鼎饪洞霄祠督过恩宠恩重泰山二进制额数锋车公俸环肥讳屈火备霍然而愈牋草简嘿旧常击柱举时课利拉拉队落价临河欲鱼芒屣满堂红没计奈何杪颠冥王星淖泞辇运暖鞾排偶千篇一律起柩轻财青筦青炬穷观齐遬软环境乳哺儿嚅嚅沈阳死败死子鼗鼓顽惰诬谰物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