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恐吓。《礼记·儒行》“劫之以众,沮之以兵” 唐 孔颖达 疏:“谓他人劫胁以军众,沮恐之以兵刃也。”
(2).气馁而惶恐。《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二年》:“ 殷 桓 之下,专恃 王恭 , 恭 既破灭,西军沮恐。” 胡三省 注:“沮恐,言气沮而心恐也。”
“沮恐”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两方面详细解析:
恐吓
指通过威胁、胁迫等方式使人感到恐惧。例如《礼记·儒行》中“劫之以众,沮之以兵”的唐代注解提到“沮恐之以兵刃也”,即用武力威胁他人。
气馁而惶恐
形容因受挫或压力导致失去勇气,同时伴随恐惧和沮丧的心理状态。如《资治通鉴》记载“西军沮恐”,胡三省注解为“气沮而心恐”。
该词属于书面用语,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常见于古籍或文学性较强的文本中。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例证,可参考《礼记》《资治通鉴》等文献。
《沮恐》是一个常用的词语,可以用来形容人的情绪或心理状态,表示失望、沮丧、害怕或恐惧的感觉。
《沮恐》可以根据汉字的拆字规则分解为:油(油字旁)+ 吉(吉字旁)+ 心(心字旁),共计11个笔画。
《沮恐》的来源比较复杂,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字的演变过程。最初,沮恐是分别由两个独立的汉字组成的,分别是“沮”和“恐”。后来,为了表达更加精确的意思,这两个字合并成了一个词语。
《沮恐》的繁体字形为「沮恐」,没有太大的变化。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有所不同。根据《说文解字》的记载,沮字的古代写法为「乙」,表示对人的阻碍和限制;恐字的古代写法为「甫」,表示害怕和恐惧。后来,这两个字合并为一个词语沮恐,写作「乙甫」。
1. 他在失去工作后感到沮恐不已。
2. 沮恐的心情让他很难集中精力。
沮丧、恐惧、害怕等。
沮丧、失望、害怕、恐惧等。
开朗、乐观、勇敢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