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肩挨着肩。形容人多拥挤。《太平御览》卷七七六引 汉 桓谭 《新论》:“ 楚 之 郢都 ,车掛轂,民摩肩,市路相交,号为朝衣新而暮衣弊。”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彯组云臺者摩肩,趍走丹墀者叠迹。” 宋 王禹偁 《汉武帝用宦者典尚书议》:“遂使姦倖求进,摩肩于朝廷;忠直偷安,遁迹于林藪。” 清 曹寅 《三月六日登鼓楼看花》诗:“枯荷包鮓丝络榼,薺花压鬢舆摩肩。”
(2).形容亲密或地方狭窄。 明 李贽 《论交难》:“以势交通者,势去则反,朝摩肩而暮掉臂,固矣。”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两壁夹立,中阔摩肩。”
“摩肩”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不单独使用,而是出现在成语“摩肩接踵”中。该成语的字面意思是“肩膀碰着肩膀,脚后跟接着脚后跟”,用于形容人群非常拥挤、密集的场景。以下是详细解析:
组合后,“摩肩接踵”生动地描绘了人与人之间因拥挤而身体接触的状态。
形容场景:多用于描述人流密集的场所,如节日景点、大型活动、交通枢纽等。
例句:
“国庆节的故宫,游客摩肩接踵,寸步难行。”
情感色彩:中性词,可表达热闹或拥挤带来的不便,具体语境决定褒贬。
该成语最早可追溯至《战国策·齐策一》和《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原文为:
“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
后演变为“摩肩接踵”,成为固定搭配。
单独使用“摩肩”时,需结合上下文理解,例如古文中的“摩肩而至”指人群接连不断到来。现代汉语中更推荐使用完整成语“摩肩接踵”以表意清晰。
若需进一步了解成语背后的历史典故或例句应用,可查阅《汉语成语大词典》或经典文学作品。
《摩肩》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肩并着”。该词用来形容人们的肩膀相互挤压、相互接触。
《摩肩》这个词由“手”和“肩”两个部首组成,共有11个笔画。
《摩肩》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陆龟蒙的《唐论》中。在繁体字中,摩肩的书写形式是「摩肩」。
在古代,汉字的字形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包括《摩肩》一词。不过,由于我目前无法查询到该词的古代写法,所以无法提供详细的古代汉字写法。
1. 朋友们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摩肩而立,几乎连一根针的位置都很难插入。
2. 人山人海的露天市集上,人们摩肩擦脸,热闹非凡。
摩肩擦脸、摩肩接踵、肩摩毂击
肩并肩、挤肩、拥挤
离肩、分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