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夔峡的意思、夔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夔峡的解释

即 瞿塘峡 。 宋 苏轼 《八阵图》诗:“唯餘八阵图,千古壮 夔峡 。”参见“ 瞿塘峡 ”、“ 夔门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夔峡,又称瞿塘峡,是中国长江三峡中最西端的峡谷,位于今重庆市奉节县境内。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地理特征、历史渊源及文化内涵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释:


一、汉语词典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释:“夔峡”即瞿塘峡之古称,因古夔州(今重庆奉节)得名。其名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江水又东迳广溪峡,斯乃三峡之首也……峡中有瞿塘、黄龛二滩,夏水回复,沿泝所忌。”其中“广溪峡”即夔峡前身,后因夔州政区命名固定为“夔峡”或“瞿塘峡”。

词源解析:


二、地理特征

夔峡西起奉节白帝城,东至巫山大溪镇,全长约8公里,为三峡中最短、最险峻的峡谷。其核心地理标志包括:

  1. 夔门:长江入口处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门户,素有“夔门天下雄”之称(引用《水经注》);
  2. 滟滪堆:古时江心巨型礁石,1958年炸除前为航行险障,郦道元载其“冬出水二十余丈,夏则没”(《水经注·江水》);
  3. 悬棺与古栈道:两岸崖壁存战国时期悬棺遗迹及清代开凿的孟良梯栈道,见证古代交通史。

三、历史文献记载

  1. 《水经注》:首载峡谷地貌与水文特征,描述“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的险峻之势;
  2. 唐代诗歌:杜甫《夔州歌十绝句》咏“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均指此峡;
  3. 方志文献:清光绪《奉节县志》载“瞿塘峡,古名广溪峡,又名夔峡”,明确其名称演变。

四、文化象征意义

夔峡作为长江三峡文化核心符号,承载三重意象:


权威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M].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
  2. 郦道元(北魏). 《水经注·江水》[M]. 中华书局点校本.
  3. 长江水利委员会. 《长江三峡工程考古报告集》[R]. 科学出版社, 2003.
  4. 奉节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奉节县志》[Z]. 方志出版社, 1995.

网络扩展解释

“夔峡”是瞿塘峡的别称,位于长江三峡西段,以险峻著称。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地理位置与名称来源
    夔峡地处重庆市奉节县境内,是长江三峡中最短的峡谷(全长约8公里)。其名称源于古代夔州(今奉节县),因入口处的“夔门”得名——两岸断崖壁立,形似门户,故称“夔门”,峡谷因此得名“夔峡”。

  2. 地貌特征
    夔峡以山势险峻、水流湍急闻名,两岸峭壁高数百丈,江面最窄处不足百米。苏轼在《八阵图》中曾用“千古壮夔峡”形容其雄伟。

  3. 历史文化意义
    作为三峡重要组成部分,夔峡不仅是自然景观,也是古代巴蜀文化的见证地。杜甫等诗人曾在此留下诗篇,而夔州作为古代巴国城邦,进一步增添了其历史厚重感。

  4. 相关名称与延伸
    除“夔峡”外,该峡谷也被直接称为“瞿塘峡”,而“夔门”作为其标志性入口,常被用作地理标志。

夔峡是瞿塘峡的别称,以夔门为门户,以险峻地貌和历史文化闻名,是长江三峡中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典型代表。

别人正在浏览...

邦后别簿不挠不稳才赡畅豁车围迟眉钝眼从轻发落顶门鍼发电量犯顺風平浪静分毫不值符拔故纸堆豪诞猴儿崽子画龙刻鹄会操贱狗见微脊鸰静翳近理金坡倔佹剧豕楷模空梦涟如猎物列卒漏窗马去马归蒙袂命称岷汉靡响密行谋识碾磨儗屈旁谘山乐疏玩思度塔里木盆地探策兔唇托底委托书温卷汶上卧处仙跸仙府限末小阳遐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