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赤钞的意思、赤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赤钞的解释

宋 代民间交纳赋税后,官府发给的凭证。因用红字书写,故称。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吏胥侮洗文书》:“郡县胥史,揩易簿案,乡使尤甚。民已输租税,朱批於户下矣,有所求不遂,復洗去之,邑官不能察,而又督理。比其持赤钞为证,则追逮横费,为害已深。”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赤钞”是明代赋税制度中的专有名词,指官府征收钱粮时使用的特殊票据。据《中国历史大辞典》记载,赤钞最初由明太祖朱元璋推行,其纸质为楮皮所制,加盖朱红色官印作为凭证,主要用于田赋、盐税等项目的缴纳核销。

该词为复合型财政术语,“赤”取自票据使用的朱砂印泥特征,“钞”源于元代“交钞”纸币制度的延续。明代《万历会计录》载其功能为“凭赤钞抵兑,以杜胥吏侵渔”,说明这类票据具有防伪和审计作用,可防止基层官吏贪污税银。

在具体使用中,赤钞需与黄册(户籍档案)、鱼鳞册(土地登记)相互印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正统九年(1444年)赤钞实物,其形制为竖版雕版印刷,留有填写纳税人姓名、税额的空白区域,顶部印有“户部颁行”字样。

网络扩展解释

“赤钞”是宋代民间交纳赋税后,官府发放的凭证,因用红字书写而得名。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定义与用途
    赤钞是宋代百姓缴纳赋税后,官府开具的收据类凭证。其名称来源于书写形式——采用红色字迹标注,主要用于证明纳税人已完成义务,避免重复征收。

  2. 历史背景与记载
    根据宋代洪迈《容斋三笔》记载,地方官吏常篡改税簿记录,甚至擦除已缴纳的朱批标记,导致百姓被迫二次缴税。赤钞作为官方凭证,成为民众维权的重要依据。

  3. 社会意义
    这一制度反映了宋代赋税管理的漏洞,也体现了官府试图通过规范化文书减少基层腐败的努力。然而,由于吏治问题,赤钞的实际效力可能受限,百姓仍需承担“追逮横费”等额外负担。

扩展说明:赤钞的“赤”指红色,与古代文书常用朱砂批注的习惯相关;而“钞”在宋代多指官方发行的票据或货币凭证,如“盐钞”“茶钞”等,具有法定效力。

别人正在浏览...

安善慠物班主任笔材碧泪成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陈列鸱鸮弄舌赐顾村汉胆瓶蕉刀身倒文镫里藏身顶冠束带递运范蔡风宇風雲人物覆爱赶紧格得公情寡凫单鹄爟烽诡秘哈剌契丹后辈子煎情蠽蟧军劳铿响课输空场款玩款状困弊老视眼泪碑六出祁山陆皮买爵贩官马厩平理普荐遣暑漆灰起止取途辱游牲碑双绣祀田苏州市檀烟天高气清乌犍象山学派笑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