悚骇的意思、悚骇的详细解释
悚骇的解释
惊恐。《旧唐书·宪宗纪下》:“人情悚骇,宰相奏对,多请罢兵。”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四:“里俗险悍,喜搆虚讼。公至,以术渐摩。先设巨械,严固狴牢,其箠梃絙索比他邑数倍,民已悚骇。”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续黄粱》:“疏上, 曾 闻之,气魄悚骇,如饮冰水。”
词语分解
- 悚的解释 悚 ǒ 害怕,恐惧:毛骨悚然。悚悚。悚栗。悚惧。 笔画数:; 部首:忄; 笔顺编号:
- 骇的解释 骇 (駭) à 惊惧:骇叹(惊叹)。骇惧。骇然。骇人听闻。惊涛骇浪。 惊起,散。 笔画数:; 部首:马;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悚骇”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悚”和“骇”两个语素构成,形容一种因极度惊恐、震惊而产生的强烈心理反应。其核心含义是震惊、恐惧到极点。以下从词典释义角度详细解释:
-
字义拆解与合成:
- 悚 (sǒng): 本义指恐惧、害怕。《说文解字》释为“惧也”。常形容因突然或可怕的事物而引起的内心恐惧、战栗不安的状态。如“悚然”、“毛骨悚然”。
- 骇 (hài): 本义指马受惊。《说文解字》释为“惊也”。引申为震惊、惊吓、使害怕。指受到强烈刺激而产生的惊愕、慌乱反应。如“惊骇”、“骇人听闻”。
- 合成义: “悚”强调内心的恐惧感,“骇”强调外来的惊吓和由此产生的强烈反应。两字结合,“悚骇”表示内心因受到极大惊吓或面对极其恐怖、离奇之事而产生的强烈恐惧与震惊,程度比单用“悚”或“骇”更深。
-
整体释义:
- 震惊恐惧: 这是“悚骇”最核心的意思。指遇到极其意外、恐怖、不可思议的事情时,内心产生的极度惊愕和深切的恐惧感。
- 程度深重: 该词表达的恐惧和震惊程度非常强烈,往往带有一种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的意味。
- 心理与生理反应: 这种情绪常伴随明显的生理反应,如心跳加速、汗毛倒竖、身体僵直或战栗等。
-
用法与语境:
- 常用于描述面对超自然现象(如鬼怪)、极端暴力、惨烈景象、离奇事件或听到骇人听闻的消息时的心理状态。
- 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作品中,以渲染紧张、恐怖的气氛或表达人物强烈的情绪冲击。
- 例句参考:
- 目睹车祸现场的惨状,众人无不悚骇失色。
- 深夜听到那凄厉的哭声,他感到一阵悚骇,脊背发凉。
- 听闻叛军屠城的消息,满朝文武皆悚骇不已。
权威来源参考: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该词典是收录汉语词汇最丰富、释义最权威的大型语文辞书之一。其对“悚骇”的释义精炼准确,体现了该词的古典和现代用法。
- 《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作为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的权威工具书,其对“悚骇”的释义侧重现代汉语中的理解和使用。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该词典有助于理解“悚”和“骇”的古义及其结合成词的过程和早期用例。
- 《聊斋志异》等古典文学作品: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小说中常出现“悚骇”一词,用于描述人物遭遇鬼狐精怪时的惊恐状态,是理解该词在具体语境中应用的经典范例。例如,《聊斋志异·画皮》中就有相关描述。
“悚骇”意指因遭遇极其恐怖、惊人、离奇之事而产生的强烈震惊与深度恐惧,是一种程度极深的负面情绪反应。它结合了“悚”的内在恐惧和“骇”的外在惊吓,生动刻画了人在面对超乎想象的可怕事物时那种魂飞魄散、不寒而栗的心理状态。
网络扩展解释
“悚骇”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sǒng hài,其核心含义为惊恐,通常用于形容因受到强烈刺激或威胁而产生的极度恐惧感。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 词义:指因惊吓、恐惧而产生的强烈心理反应,常伴随生理上的战栗或慌乱。
- 构词:由“悚”(恐惧)和“骇”(惊吓)两个同义字组成,属于并列式复合词,强调恐惧的叠加状态。
二、古籍与文献用例
- 《旧唐书·宪宗纪下》
记载“人情悚骇”,描述民众因战乱引发的恐慌情绪。
- 《聊斋志异·续黄粱》
提到“气魄悚骇,如饮冰水”,通过比喻刻画人物内心的惊惧。
- 宋代文莹《玉壶清话》
用“民已悚骇”反映百姓对严酷刑罚的畏惧。
三、现代用法与例句
- 语境:多用于文学或口语中,描述极端恐怖的情景或心理状态。
- 示例:
“白衣人发出惊悚骇人的一声尖叫,浑身哆嗦着……”()
四、近义词与关联词
- 近义词:惊骇、震悚、惶怖
- 反义词:镇定、泰然
- 关联词:毛骨悚然、骇人听闻()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现代用法,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权威文言解析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班衣戏彩宝像变大雅编年体别别常计车镜骋说驰名中外樗村宕逸迭办敌偶斗酒百篇端盒杜荆州匪帮丐施岗头泽底雇募海东通宝豪门后继有人画工黄表黄榆信晖煜翦落教军姣冶静民谨听寄重可读性儖儳乐色两级师范学堂厘毫螺山石陆生画率私绵上命薄缘悭瞑截冥絶年老体弱破题儿第一遭乾爹铅色齐天鐥三梭布寿靡述事树檖舒徐索然寡味桃竹簟土笔帷幕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