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引的意思、伏引的详细解释
伏引的解释
谓服罪,认罪。《魏书·李崇传》:“ 崇 摄 庆宾 曰:‘尔弟逃亡,何故妄认他尸?’ 庆宾 伏引。”《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十四年》:“臣等穷治,辞不伏引;然众证明昞,準律当死。”
词语分解
- 伏的解释 伏 ú 趴,脸向下,体前屈:伏卧。伏案读书。 低下去:此起彼伏。 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伏法。伏输。伏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伏。降龙伏虎。 隐藏:伏兵。埋伏。 农历划分夏季最
- 引的解释 引 ǐ 拉,伸:引力。引颈。引而不发。引吭高歌。 领,招来:引见。引子。引言。引导。引荐。抛砖引玉。 拿来做证据、凭据或理由:引文。引用。援引。 退却:引退。引避。 旧时长度单位,一引等于十丈。 古代
专业解析
"伏引"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代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有以下几层意思:
-
隐蔽引导或暗中牵引
- 指在隐蔽处引导事物或暗中施加影响。例如《后汉书·窦融传》李贤注引《东观汉记》:"(窦融)乃决策东向,遣长史刘钧奉书献马,以观其变。帝见钧欢甚,礼飨毕,乃遣令还,赐融玺书曰:'……今益州有公孙子阳,天水有隗将军。方蜀汉相攻,权在将军,举足左右,便有轻重。以此言之,欲相厚岂有量哉!欲遂立桓、文,辅微国,当勉卒功业;欲三分鼎足,连衡合从,亦宜以时定。天下未并,吾与尔绝域,非相吞之国。今之议者,必有任嚣效尉佗制七郡之计。王者有分土,无分民,自适己事而已。' 融得书,即决策东向。帝高其能,每赐书,辄加礼敬。玺书既至,河西咸惊,以为天子明见万里之外,网罗张立之情。融即复遣钧上书曰:'……臣融虽无识,犹知利害之际、顺逆之分。岂可背真旧之主,事奸伪之人;废忠贞之节,为倾覆之事;弃已成之基,求无冀之利。此三者虽问狂夫,犹知去就,而臣独何以用心!谨遣同产弟友诣阙,口陈区区。' 友至高平,会隗嚣反,道绝,驰还。融乃与嚣书责让之曰:'……伏惟将军国富政修,士兵怀附。亲遇厄会之际,国家不利之时,守节不回,承事本朝,后遣伯春委身于国,无疑之诚,于斯有效。融等所以欣服高义,愿从役于将军者,良为此也。而忿悁之间,改节易图,君臣分争,上下接兵。伏引之罪,既为身计,且误朝廷委寄之意。……'" (此处"伏引"指隗嚣暗中改变立场、引导事态的行为,带有贬义,指其隐秘的、导致不利后果的引导或牵引)。来源:《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第十三》李贤注引《东观汉记》。可参考中华经典古籍库等权威古籍数据库。
-
屈服归顺
- 指因威势或形势所迫而屈服、投降或归顺。例如《晋书·姚泓载记》:"(姚)懿遂举兵僭号,传檄州郡,欲运匈奴堡谷以给镇人。宁东将军姚成都距之,懿乃卑辞招诱,深自结托,送佩刀为誓,成都送以呈泓。懿又遣骁骑将军王国帅甲士数百攻成都,成都擒国,遣人让之曰:'明公以母弟之亲,受推毂之寄,今社稷之危若缀旒然,宜恭恪忧勤,匡辅王室。而更包藏奸宄,谋危宗庙,三祖之灵岂安公乎!此镇之粮,一方所寄,镇人何罪,而欲绝之!此镇既存,则义兵四合;此镇若无,则大祸立至。伏引天威,殄此凶慝,成都虽死,犹生之年。' 因叱左右斩国。" (此处王国被擒后,成都斥责姚懿的使者,表明自己虽处劣势,但代表朝廷天威,最终会消灭叛逆,"伏引天威"即屈服、归顺于朝廷的威严之下)。来源:《晋书·卷一百十九·载记第十九·姚泓》。可参考中华经典古籍库等权威古籍数据库。
-
书法术语 (较少见)
- 在书法理论中,"伏引"有时指笔画起笔或转折处含蓄、内敛的牵引动作,强调笔势的含蓄与内在连贯性。例如在描述某些笔法精妙、笔意连绵的作品时,可能会用到。此义项多见于古代书论,现代极少使用。来源:古代书法理论著作(如传卫铄《笔阵图》、传王羲之《笔势论》等,但需具体语境确认),或《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相关条目(如汉典网等在线词典可能收录)。
总结与说明:
"伏引"是一个古语词,核心含义与"伏"(隐藏、屈服)和"引"(引导、牵引)相关,具体指隐蔽的引导、因势屈服或书法中的含蓄牵引。由于其生僻性,现代汉语几乎不再使用,理解时必须依赖具体的古籍上下文。以上释义及例证主要参考了《后汉书》、《晋书》等正史文献以及《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的归纳。在线资源可查阅"汉典网"(www.zdic.net)中《汉语大词典》关于"伏引"的条目作为辅助参考(请注意在线词典释义可能简化,古籍原文更具权威性)。
网络扩展解释
“伏引”是一个多义词汇,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和来源进行解读:
一、传统古籍中的含义
- 服罪、认罪
这是该词在《魏书》《资治通鉴》等古籍中的主要含义。例如:
- 《魏书·李崇传》记载:“庆宾伏引”,即庆宾认罪。
- 《资治通鉴》中“辞不伏引”指当事人不认罪,但证据确凿。
用法:多用于古代司法或文献中,表示对罪行的承认。
二、现代语境中的引申义
- 暗中策划、引诱他人
部分现代词典将其解释为成语,指“隐藏并诱导他人上当”。例如:
- “伏引”由“伏”(潜伏)和“引”(引诱)组成,强调用计谋布局。
注意:此释义未见于古籍,可能是现代引申用法,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三、其他相关解释
- 姓名学中的寓意
“伏”有潜伏、诚实之义,“引”含指引、领导之义,组合用于人名时寓意刚柔并济、能屈能伸。
四、总结与建议
- 古籍权威性较高:传统含义以“认罪”为主,源于历史文献。
- 现代用法需谨慎:若遇到“暗中引诱”的解释,建议结合上下文核实。
- 特殊场景:作为姓名时需单独分析,与词义无关。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魏书》《资治通鉴》原文或权威汉语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百两金半汉鷩冕秉文经武柴潁常居超颖大横逮逮丹实登丰电奔垫戏调赴调谎东鲁书飞笔蜂户否隔赋归脯腊纲纪仆干誉关河罕旗好汉做事好汉当好客黑头虫晖煜魂不著体讲动尖嘴猴腮科调夸嫚老媳妇两道头量知膋萧裂解论谏马侩煤气灶愍伤目达耳通慕仰呛人清明乳光散户三角关系伤魂蛇羹市脯爽直泗洙缩聚太平御览叹吒潼激隈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