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引的意思、伏引的详细解释
伏引的解释
谓服罪,认罪。《魏书·李崇传》:“ 崇 摄 庆宾 曰:‘尔弟逃亡,何故妄认他尸?’ 庆宾 伏引。”《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十四年》:“臣等穷治,辞不伏引;然众证明昞,準律当死。”
词语分解
- 伏的解释 伏 ú 趴,脸向下,体前屈:伏卧。伏案读书。 低下去:此起彼伏。 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伏法。伏输。伏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伏。降龙伏虎。 隐藏:伏兵。埋伏。 农历划分夏季最
- 引的解释 引 ǐ 拉,伸:引力。引颈。引而不发。引吭高歌。 领,招来:引见。引子。引言。引导。引荐。抛砖引玉。 拿来做证据、凭据或理由:引文。引用。援引。 退却:引退。引避。 旧时长度单位,一引等于十丈。 古代
网络扩展解释
“伏引”是一个多义词汇,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和来源进行解读:
一、传统古籍中的含义
- 服罪、认罪
这是该词在《魏书》《资治通鉴》等古籍中的主要含义。例如:
- 《魏书·李崇传》记载:“庆宾伏引”,即庆宾认罪。
- 《资治通鉴》中“辞不伏引”指当事人不认罪,但证据确凿。
用法:多用于古代司法或文献中,表示对罪行的承认。
二、现代语境中的引申义
- 暗中策划、引诱他人
部分现代词典将其解释为成语,指“隐藏并诱导他人上当”。例如:
- “伏引”由“伏”(潜伏)和“引”(引诱)组成,强调用计谋布局。
注意:此释义未见于古籍,可能是现代引申用法,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三、其他相关解释
- 姓名学中的寓意
“伏”有潜伏、诚实之义,“引”含指引、领导之义,组合用于人名时寓意刚柔并济、能屈能伸。
四、总结与建议
- 古籍权威性较高:传统含义以“认罪”为主,源于历史文献。
- 现代用法需谨慎:若遇到“暗中引诱”的解释,建议结合上下文核实。
- 特殊场景:作为姓名时需单独分析,与词义无关。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魏书》《资治通鉴》原文或权威汉语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二
《伏引》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伏引是一个汉字词汇,它的意思是指隐藏、隐匿或藏起来。这个词通常用来表示某个人或物体暗中观察、监视或追踪其他人或物体的行动。它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人在秘密中行动,也可以用来表示一个物体隐藏在其他物体之后。
拆分部首和笔画:
《伏引》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人”的部首,而它的笔画数为10画。
来源和繁体:
《伏引》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它的繁体形式為「伏引」。
古时候汉字写法:
根据古代汉字写法,汉字《伏引》的拼写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可以说,它的古代写法和现代写法基本相同。
例句:
- 他伏引在暗处观察着对方的每一举动。
- 这个房间里伏引着一股神秘的气氛。
组词:
有一些常用的组词,涉及到《伏引》,如“伏地”、“引领”等等。
近义词:
与《伏引》意思比较相似的词汇有“追踪”、“监视”、“潜伏”等。
反义词:
与《伏引》意思相反的词汇有“显露”、“暴露”等。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