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语。地、水、火、风、空五大印相之一。以拇指作形,象征虚空,故称。 唐 梁肃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石幢赞》序:“倾沙界以施,而施有穷;等山王之大,而大有终。唯金刚空印,永不坏灭。”
空印(kōng yìn)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特指中国古代文书制度中预先加盖官印的空白文书。其核心含义与使用场景如下:
空印指官府在空白公文(如账册、报表、奏疏)上预先加盖官方印章的行为。此类文书内容留白,待实际使用时再填写具体信息,多见于财政审计、地方呈报中央等行政流程中。
来源:《中国古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2004年)
行政效率需求
明清时期,地方官府需定期向中央(如户部)提交钱粮、赋税账册。因路途遥远且往返核验耗时,地方官员常携带盖印的空白文书进京,若账目有误可当场更正,避免因文书往返延误。
来源:《明史·刑法志》载:“空白文书,预用印信。”
司法实践争议
空印虽为惯例,但因存在篡改数据的风险,屡遭质疑。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严惩“空印案”,规定凡使用空白盖印文书者均以欺君罪论处,涉案官员数百人被处死或流放,成为明代著名大案。
来源:《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三;《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二》
与“白契”区别:
“白契”指未加盖官印的民间私契,而“空印”特指官方预先盖印的空白公文,二者性质截然不同。
来源:《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现代引申义:
当代语境中,“空印”可隐喻形式主义或权力滥用,如“空印文件”代指未经实质审核的官僚文书。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
方志远在《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中指出:空印案暴露了中央集权与地方行政效率间的矛盾,反映古代文书制度在技术局限下的适应性变通。
来源:方志远《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中华书局,2008年)
示例用法:
“明初空印之弊,实因地理悬隔,文移往还动经岁月,故预印空白以权宜。”
——《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三》
“空印”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含义,需结合具体背景理解:
在佛教中,“空印”指地、水、火、风、空“五大印相”之一,属于密宗手印的一种。其核心特征是以拇指作特定形状(如弯曲或伸展),象征“虚空”的哲学概念,表达万物本质为空、无自性的思想。唐代梁肃在《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石幢赞》序言中提到“金刚空印,永不坏灭”,进一步强化了其作为佛法永恒象征的意义。
明代洪武年间曾发生著名的“空印案”,此处的“空印”指官员在空白文书上预先加盖官印,待使用时再填写具体内容。朱元璋认为此举易滋生腐败,遂严惩涉事官员,牵连人数众多,成为明初大案之一。该事件反映了明代初期吏治整顿的严厉性,但史学家对其性质(反贪或滥杀)仍存争议。
如需进一步探讨佛教手印或明代法制史,可参考汉典()及明史相关研究()。
鞭杖丞簿赪面筹计创观舛殊船梯出角春暖花香蹈用颠驰阽危烦缘伐性妃合妇联富盛复信郜鼎高凤艮峯勾呼馆藏圭表归祭故园坏事交脣界隔借或戢鳞委翼旌贲妓围蟿螽军武科讁逵径理职拢捻没合煞昧景梦卜品格平津邸掊怨蓐母三部伎三长两短山灵闪倏韶舞始鸠熟皮私谷素骥太皇太后味之素五盾无缺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