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憎恶惩戒。《汉书·刑法志》:“﹝ 文帝 ﹞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惩恶亡 秦 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
惩治作恶的人。《后汉书·仲长统传》:“今患刑轻之不足以惩恶,则假臧货以成罪……恐非帝王之通法,圣人之良制也。”参见“ 惩恶劝善 ”。
惩恶(cháng è)是汉语复合词,由“惩”与“恶”二字构成,其核心含义为惩治邪恶、惩戒恶行。以下从词典释义、字源解析及权威引用角度详细阐释:
惩(cháng)
恶(è)
合成词“惩恶” 即“惩治恶行,以儆效尤”,强调通过强制手段制止并矫正社会不良行为。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惩恶:惩治邪恶。例:“惩恶扬善,伸张正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出版。
商务印书馆在线词典(注:官网需订阅访问,释义可参考纸质版)
《汉语大词典》
惩恶:惩戒恶人恶事。引《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汉语大词典》数字化平台(需注册使用)
《古代汉语词典》
惩:①警戒;②处罚。恶:罪恶,不良行为。惩恶即“以刑罚遏制罪恶”。
来源: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惩恶”在传统文化中常与“扬善”并提(如《汉书·贾谊传》:“惩恶而劝善”),体现儒家“赏罚分明”的治理观。其思想源于:
在法律与道德语境中,“惩恶”体现为:
结论:“惩恶”是融合法律强制力与道德教化的行为干预机制,旨在通过惩戒手段遏制恶行、维护社会公序良俗。其释义根植于汉语字源,并在历史文献与现代规范中形成系统阐释。
“惩恶”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指惩罚邪恶的行为或人物,其核心含义与道德、法律层面的制裁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惩恶”意为惩罚邪恶,强调通过制裁手段遏制不良行为,维护社会公正。常与“扬善”或“劝善”连用,如成语“惩恶扬善”,表示在惩治恶行的同时弘扬善举。
经典文献
历史用例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的具体用例或历史背景,可参考《左传》《周易》等典籍,或查阅权威词典。
百华标俊比傅不越雷池一步不作死就不会死垂美春葱除试耡耰辞貌歹徒对课扼腕繁膴工兵宫棼顾访诡态郭门焕发江月釂醻鲛馆嗟愤镜断积直捞什子廉辨连治俚洞眉头不伸难爲情朋侣骈马谴出傔从谦尊七宝楼台期岁丘窟七相五公乳酸菌儒仙水砻贪彊桃花星天道宁论天罗地网铁氧体痛絶痛杀兔黄脱生王女五丁舞铙五日镶片泻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