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古代南方黎族聚居的山区。《陈书·胡颖传》:“出 番禺 ,征讨俚洞。”
“俚洞”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历史文献中,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如下:
基本释义
指古代南方黎族聚居的山区,特指其居住的洞穴或山地聚居地。这一词汇常见于史书,如《陈书·胡颖传》记载:“出番禺,征讨俚洞”,描述了当时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军事行动。
历史与地理背景
文献与用法
该词主要用于描述中原王朝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或征伐,带有一定的历史政治色彩。例如,南朝陈时期,胡颖奉命平定俚洞,体现了中央政权与边疆族群的互动。
“俚洞”是历史语境下的地理-族群概念,需结合古代文献和民族史理解。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陈书》等正史或民族学研究资料。
“俚洞”是一个汉语词汇,总体意思是指低俗或粗俗的言语或行为。下面将介绍该词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形式、古时候汉字写法,以及一些例句,还会提及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俚洞”这个词由“人”(亻)和“洞”两个部首组成。其中,“人”是四画字,表示人类,也可指人的性格;“洞”是五画字,表示穴洞或深不可测。
“俚洞”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明代朱权的《敬香集》中。其繁体形式为“俚洞”。
在古代,对于“俚洞”这个词的写法有些差异。例如,清代康熙字典将其写作“㜌洞”,《说文解字注》中将其写作“勵洞”,而明代许福者将其写作“怐洞”。不过,随着语言的发展和规范化,现代统一的写法为“俚洞”。
1. 他的言谈举止总是充满了俚洞,让人难以忍受。
2. 这部电影因为涉及太多俚洞而引发了争议。
3. 我希望我们的社交媒体上能少一些俚洞的内容,让大家更加文明和善良。
俚语、洞穴、洞察、洞悉
庸俗、低俗、粗俗
文雅、高雅、精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