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八丁兵的意思、八丁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八丁兵的解释

南北朝 北周 实行过的一种兵制,把境内民丁分八批轮换服役。《周书·武帝纪上》:“三月丙寅,改八丁兵为十二丁兵,率岁一月役。”《资治通鉴·陈文帝天嘉二年》载此事, 胡三省 注云:“八丁兵者,凡境内民丁分为八番,递上就役。”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八丁兵"是中国古代,特别是北魏时期实行的一种兵役制度。其核心含义是指按比例征发兵员的制度,具体指每八名成年男性(丁)中征发一人服兵役。

以下是对其详细解释:

  1. 词义核心:按比例征兵的制度

    • “八丁”指八名成年男子(丁)。在户籍制度中,“丁”指达到服役年龄(通常指承担赋税和徭役、兵役义务)的成年男性。
    • “兵”指兵役、兵员。
    • 因此,“八丁兵”的字面意思就是“每八个成年男子中征发一人当兵”。这体现了当时国家根据人口比例来征集兵员的方式。
  2. 历史背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

    • 这种制度主要与北魏孝文帝(元宏)的改革有关。北魏前期主要依靠鲜卑本族部落兵(兵民合一)和部分汉族世兵。
    • 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太和改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兵源、减轻特定族群的兵役负担,对兵役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改变过去主要依靠部落兵的方式,向广大汉族民众按户、按丁比例征兵。“八丁兵”就是这种改革下的产物之一(还有其他比例,如“十二丁兵”、“十五丁兵”等)。
  3. 实施方式与关联制度

    • “八丁兵”的实施通常与均田制、租调制等经济制度紧密相连。国家授予农民土地(均田),农民则承担相应的租(田租)、调(户调)和役(包括兵役、力役)。
    • 征发时,并非简单地每八丁抽一丁,而是以“户”为单位进行统计和征调。官府会根据户籍登记,计算出某地区或某群体内符合“八丁兵”征发比例的户数,然后从这些户中抽取丁男服役。
    • 被征发的丁男需要自备部分装备和资粮,前往指定地点服役,承担戍边、作战等任务。
  4. 目的与影响

    • 目的: 主要目的是扩大兵源基础,将兵役义务更广泛地分摊到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主要是汉族农民)身上,减少对特定部族武装的依赖,加强中央对军队的控制力。同时,按比例征发也试图体现一定的“公平性”。
    • 影响: 一方面,它确实扩大了北魏的兵源。另一方面,这种兵役对普通农户来说是沉重的负担。自备资粮、长期服役(有时甚至终身)不仅影响农业生产,也常常导致士兵及其家庭陷入贫困。兵役的沉重是导致北魏后期社会矛盾激化、爆发六镇起义的重要原因之一。

权威性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八丁兵”是南北朝时期北周政权实行的一种兵役制度,具体解释如下:

  1. 定义与核心机制
    八丁兵制度将境内民丁分为八批,按批次轮换服役,每批民丁每年需承担约1.5个月的兵役。这一设计旨在均衡分配兵役负担,减少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时间背景与演变
    该制度在《周书·武帝纪》中记载,北周武帝于公元563年(保定三年)推行。后于天嘉二年(约566年)改革为十二丁兵,役期缩短至每年1个月,反映了北周政权对民力调节的灵活性。

  3. 运作特点

    • 轮换周期:每八个月轮换一批次,覆盖全年。
    • 覆盖范围:适用于境内所有适龄男性民丁,具有普遍性。
    • 与府兵制关系:部分学者认为其可能是府兵制的前身或补充形式。
  4. 历史评价
    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中指出,此制度通过分散服役时间减轻了民众负担,但实际执行中仍存在强制征发问题,体现了南北朝时期兵农合一的特征。

建议参考《周书》《资治通鉴》等原始文献或权威历史研究(如、2、5、6)以获取更完整信息。

别人正在浏览...

钵多罗簸飏叉港长艾常见春耕醇驷次骨荡散髧髦丁步豆腐乾风里言风里语辅星鬲子恭谦怪异龟背戏恒温怀给贾郭赍刺静词畟然基宇军威君指款学寡闻坤舆亮气灵瓜理念刘陆履径暮夜无知耐劳内籀排拓披散裒聚青甲取乱侮亡三尸五鬼上司衙门牲灵实象四上速冻挑脚跳坑童子军透亮儿讬援外身婉言谢绝猬奋文囓翔舞歊焮笑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