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rmy prestige] 军队的声威
军威大振
军队的威严或声势。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三》:“自大将军出,未曾斩一裨将,今 建 弃军,可斩以明军威。” 唐 皇甫冉 《送客》诗:“旗鼓军威重,关山客路赊。” 邹鲁 《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总章》:“就其所得之城镇营垒,升立国旗,宣扬军威。”
“军威”是汉语中描述军队气势的专有词汇,其含义可从多个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义 指军队的威严与声势,具体表现为军纪严明、士气高昂、作战能力卓越形成的震慑力。例如“军威大振”即形容军队通过胜利或整顿后提升了整体声威。
二、历史沿革 • 汉代起源:最早见于荀悦《汉纪》中“斩以明军威”,强调军纪对树立威严的作用; • 唐代延伸:皇甫冉诗句“旗鼓军威重”说明军威与军事仪仗的关联性; • 近代应用:邹鲁《中国同盟会》提到“宣扬军威”,体现该词在近现代军事宣传中的使用。
三、近义与反义 • 近义词:军容(侧重军队外观)、军势(侧重作战能力); • 反义词:士气低落、军纪涣散(均指削弱军威的状态)。
四、现代内涵 既包含传统意义上的纪律性与战斗力威慑,也涉及军队通过阅兵、演习等展示国家实力的象征意义。
注:权威释义可参考《汉典》《乐乐课堂》等工具书,古籍用例可查阅《汉纪》《全唐诗》等文献。
《军威》是一个表示军队的威力或威望的词语,意思是军队所拥有的强大力量和威严形象。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冖」和「力」,其中「冖」表示覆盖的意思,「力」则表示力量。根据笔画顺序,「军威」共有12个笔画。
《军威》一词来源于古代汉语,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三十一年》:“吾闻其名若《军威》。” 这个词常用于描述军队所表现出的压倒性的力量和气势。
在繁体字中,《军威》的写法保持不变,仍然是「军威」。
古代汉字写法中,军字的写法可以追溯到金文时期,当时的字形由一个「言」字旁加上一个象征戈的部首构成。而威字的古代写法则为象征高大的「巍」字加上声旁「隹」,表示威严的形象。
以下是《军威》的例句:
1. 军队展示出强大的《军威》,令敌人望而生畏。
2. 国家需要一个有着可靠的《军威》的军队来保卫国土。
与《军威》相关的组词包括:
1. 军队:指有组织、武装和训练完备的人员,负责保卫国家和进行战争的机构。
2. 军容:指军队的人员和装备的数量和结构。
3. 威风:指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威严和风采。
与《军威》相近的词语有:
1. 荣耀:指因为英勇、杰出的行为而获得的声誉和光荣。
2. 威势:指人或事物所体现出的强大力量和威严的气势。
3. 威严:指严肃庄重,令人肃然起敬的态度或气质。
与《军威》相反的词语是:
1. 软弱:指力量弱小,缺乏抵抗能力。
2. 衰弱:指力量逐渐减退,衰落。
3. 虚弱:指身体或力量上的衰退,缺乏活力和能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