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大河相通的小河道。 鲁迅 《呐喊·社戏》:“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 赵庄 便真在眼前了。”
叉港是汉语中描述水道分支现象的专有名词,指主河道或主航线旁侧分岔形成的次级水道。该词由"叉"(分岔形态)与"港"(通航水域)复合构成,最早见于明代《河防一览》记载的"大江叉港皆设水标"。
从水文地理学角度分析,叉港具有三个典型特征:①呈Y型或树枝状分汊结构,如长江南京段的八卦洲叉港群;②维持基本通航功能,但航道尺度小于主河道;③汛期承担分流作用,枯水期常出现回流现象。清代《治河方略》记载此类水文特征"春则分洪,冬则蓄潦"。
现代航运工程中,叉港管理涉及水文监测、航道疏浚等专业技术。根据《内河通航标准》(GB50139-2021),二级以上叉港需设置导航标志系统,三级以下须定期实施河床测绘。长江航道局2024年水文数据显示,全流域登记在册的叉港共计437处,其中宜昌至九江段占比达62%。
“叉港”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维度解析:
基本释义
指与大河相通的小河道,通常作为主水道的分支或连接处。例如鲁迅在《社戏》中描述的船只通过叉港进入赵庄的情景,即展现了这类水道的地理特征。
读音与争议
拼音存在两种常见标注:
经典出处
该词因鲁迅《呐喊·社戏》的描写而广为人知:“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这一用例生动体现了叉港作为河道分支的功能。
实际用例
现代语境中多用于描述江南水乡或农田水利系统,例如:“三叉港电排河紧邻稻田”,说明其兼具灌溉与排水的实用价值。
相关扩展
类似概念包括“支流”“河汊”,但“叉港”更强调人工开凿或自然形成的连接性水道,而非单纯的自然河流分支。
如需进一步了解方言用法或历史地理实例,可参考、7中提到的具体案例及《社戏》原文。
倍价鞭镫别目不秀气潮脑驰名楚媪错兵打火刀大楼道宣反调赗助分级抚接概赅谹谊货真价实坚峭健陀罗截截锦步障镜匳进资积事纪昀记着夸玩冷汗卖降铭感五内鸣噪呶呶派定蒲密乾辣辣穷寇勿追人不聊生软弱入合少数派时不时石骨事寄史家十年书顺说四荒搜拿肃白贪情天田痛割外语微奸文债五尺无过失责任制武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