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行邪道。 晋 葛洪 《抱朴子·擢才》:“冠羣之德,不以沉抑而履径,而剸节於流俗。”
“履径”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基本释义
指“行邪道”,即选择不正当的途径或行为方式。该词带有贬义色彩,常用于批判偏离正道的选择。
出处与例句
最早见于晋代葛洪的《抱朴子·擢才》:“冠羣之德,不以沉抑而履径,而剸节於流俗。”。此句强调有德之人不会因困境而走邪道,而是坚守节操。
字义分解
使用场景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见于古籍或学术讨论中,需结合语境理解其批判性内涵。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抱朴子》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汉典)。
履径是个词语,指的是走过人们经常走的道路,也可以表示遵循正确的道路或方法。它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人们在某个领域中走的道路或走的步骤。
履径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分别是“⼟”(土字底)和“⾕”(角字旁),它们分别代表土地和脚印。拆分部首以及它们的笔画如下: “⼟”(3画),“⾕”(7画)。
履径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由“履”和“径”两个字组成。“履”字象形,表示踩踏或踩在地上。“径”字由“⻌”和“土”组成,表明在土地上行进或走路的道路。“履径”的意思扩展为走得更远或循着特定的道路行进。
在繁体字中,“履”和“径”字的形状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形状和现在略有不同,但履径这个词的意思与今天基本相同。古代的履字写作“索”,径字写作“逕”。
1. 他始终履径正确的道路,取得了成功。
2. 我们应该履径规范的学习方法,提升自己的学习效果。
3. 面对困难,我们要相信履径正确,最终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组词:履行、履约、途径、渠道等。
近义词:遵循、循规蹈矩、沿着正路行进等。
反义词:离道、违背、偏离、背道而驰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