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献身。《晋书·桓温传》:“知欲躬率三军,荡涤氛秽,廓清中畿,光復旧京,非夫外身殉国,孰能若此者哉!”
(2).谓置身于世外。 唐 麴信陵 《移居洞庭》诗:“荷锄分地利,纵酒乐天真,万事更何有,吾今已外身。”
“外身”的汉语词典释义
一、核心释义
“外身”是由动词“外”与名词“身”组合的动宾结构,字面意为将自身置于度外或超越肉体局限。其内涵包含两层:
二、哲学内涵与典籍例证
在道家语境中,“外身”体现为对生命执念的破除:
三、词源演变与应用
“外”作动词表“疏离、超越”始见于先秦文献,如《周易·否卦》:“内阴而外阳。”引申为主动的超越行为㊟⁵。“身”本义为躯体,后扩展指代自我存在。二者结合形成“外身”,成为道家修心的术语,后亦泛用于形容舍己忘私的精神,如唐代高僧释道世《法苑珠林》载:“外身济物,舍己从人。”㊟¹
参考来源
㊟¹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² 王弼注. 《老子道德经注》. 中华书局, 2011.
㊟³ 楼宇烈校释. 《老子道德经注校释》. 中华书局, 2008.
㊟⁴ 郭象注, 成玄英疏. 《庄子注疏》. 中华书局, 2011.
㊟⁵ 许慎.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2013.
“外身”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解释,主要包含以下两种核心义项:
献身
指为某种事业或他人利益而舍弃自身。这一用法多见于历史文献,例如《晋书·桓温传》中提到“非夫外身殉国,孰能若此者哉”,强调为国家牺牲的精神()。
置身于世外
表示超脱世俗、不参与纷争的态度。如唐代诗人麴信陵在《移居洞庭》中写道:“荷锄分地利,纵酒乐天真……吾今已外身”,体现隐逸生活的意境()。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晋书》、唐代诗歌等文献中的用例,或查阅权威词典(如汉典)的详细释义。
扳龙包巟本名表极鳖鱼鄽阓赐遗瑳瑳打斗跕屣东夷戹年法政凤凰蜕工绮鼓鑪过卖过嗣滈池黑毫河岳闳览火性子狐死首丘假宁见临眷好儁远良因辽辽流水帐流行论囚马不停蹄獌狿冒赏面商拿战能臣宁嘉旁风潜绝千态万状綦迹侵袭凄异任率射击沈痼世伯殊途同归树桠四凶簑笠柁子外强中瘠微涡无如之奈饷馈邪魔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