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除去一害又来一害。《金史·陈规传》:“近虽遣官廉察,治其姦滥,易其疲软,然代者亦非选择,所谓除狼得虎也。”《三国演义》第五回:“或説 术 曰:‘ 孙坚 乃 江 东猛虎;若打破 洛阳 ,杀了 董卓 ,正是除狼而得虎也。’”
"除狼得虎"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指除去一个祸患,却引来另一个更大的祸患,比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当,反而招致更严重的后果。以下从词典释义角度详细解析:
本义解析
"除狼"指清除狼的威胁,"得虎"指招来了老虎。狼与虎均为猛兽,但虎的威胁更大,以此类比祸患的升级。
典出:该成语可追溯至古代寓言,如《战国策》中"除患而至患"的思想(如"虎狼之秦"的典故),但定型化表述多见于后世文献。
权威参考:
《汉语大词典》(第2版)收录该词条,释义为:"比喻除去一害,反招来更大的祸害。"
来源:汉语大词典(需订阅访问)
引申义与用法
参考:
《中华成语大辞典》(商务印书馆)指出:"警示人们解决问题需权衡长远,避免短视。"
来源:商务印书馆成语辞典(官方资源库)
历史典故关联
虽无直接文献出处,但其逻辑与《韩非子·喻老》"塞翁失马"的祸福转化思想呼应,亦与《后汉书》"前门拒虎,后门进狼"(后演化为成语)异曲同工。
学术支持:
学者王力在《古代汉语》中分析:"此类成语多源自先秦两汉的譬喻文化,以猛兽喻祸患是常见手法。"
来源:王力《古代汉语》教材(中华书局)
现代应用示例
词典名称 | 释义概要 | 差异点 |
---|---|---|
《现代汉语词典》 | "比喻除去一害,又来一害。" | 强调"害"的连续性 |
《辞海》 | "消除旧患而招致新患,且新患更烈。" | 突出"祸患升级"特征 |
《成语源流大辞典》 | "源于古代兵家思想,警示权衡利弊。" | 侧重思想渊源 |
综合参考:
上述词典均收录该词条,释义一致性强,印证其作为规范成语的地位。
来源整合:国家语委《通用规范成语词典》网络版(访问链接)
批判性分析、历史教训总结、策略风险评估等。
例:"拆除贫民窟未妥善安置居民,反致治安恶化,实乃除狼得虎。"
避免用于自然灾害等非人为决策场景。
通过以上解析,结合权威辞书与学术观点,可系统把握该成语的语义、文化逻辑及使用规范。
“除狼得虎”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归纳如下:
比喻除去一害又引来另一害,类似于“前门拒狼,后门进虎”的困境。核心在于强调解决问题时可能产生新的隐患。
最早来源:
出自《金史·陈规传》,原文提到官员选拔不当的问题:“近虽遗官谦察,治其奸滥,易其疲软,然代者亦非选择,所谓除狼得虎也。”
➠ 此处批评用不合格者替代腐败官员,反而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文学引用:
《三国演义》第五回中,孙坚被描述为“江东猛虎”,若他除掉董卓(狼),反而会成为新的威胁,故称“除狼而得虎”。
类似成语包括“前车之鉴”“饮鸩止渴”,均体现解决问题时需警惕衍生风险。区别在于“除狼得虎”更强调新旧危害的递进性。
昂然挺立抱素襃衣博带抱志北叟失马笔答不道得不精细仓惶茶礼差注螭衣丑行吹拍处所存在主义颠题发歪奉养奋然赋钱观测豪雄话里藏阄佳絶奖誉椒壁焦神骄战家务活京广线厩闲酒皶鼻开报龙御陋妄陆海旄倪贸载懵然孊密弄影傉萨烹鍊翩翻骚然稍绿试翼诗友鼠壤睟表随踵肃缩塌架通古斯推尽外生女委财相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