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传言的意思、传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传言的解释

(1) [gossip]∶通过多人而了解到的不一定真实的消息、新闻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吕氏春秋·慎行论》

(2) [pass on a message]∶传话

详细解释

(1).出言;发言。《仪礼·士相见礼》:“凡言非对也,妥而后传言。” 郑玄 注:“传言,犹出言也。”一说等人说完接续而言。 清 俞樾 《群经平议·仪礼一》“妥而后传言”:“传言者,相传而言也。见於君者或非一人,必待前人言讫,后人乃接续而言,不相儳越也。”

(2).传令;传话。《墨子·号令》:“传言者,十步一人,稽留言及乏传者,断。”《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上有劳军……不得入。於是上乃使使持节詔将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 乃传言开壁门。”《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又一日,同牕伴伙传言来道:‘先生已到馆。’”

(3).流言;流传的话。《墨子·非命中》:“然则胡不尝考之诸侯之传言流语乎?” 汉 王充 《论衡·书虚》:“世俗传言,则言 季子 取遗金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圣水》:“耆旧传言,昔有沙门释 惠弥 者,好精物隐,尝篝火寻之。” 清 摶沙拙老 《闲处光阴》卷上:“若民之传言,近於不经,胡可深信。”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一:“时时听 欧俄 危苦的传言。”

(4).指谚语。 刘师培 《文说》:“太古之文,有音无字。谣谚二体,起源最先,谣训‘徒歌’,谚训‘传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传言"是汉语中常见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构词法和语义演变两个维度解析。从词源看,"传"本义为驿站车马,《说文解字》释作"遽也",后衍生出传递、传播等引申义;"言"甲骨文字形作舌从口出之象,《尔雅》训为"直言曰言",二字结合构成"传言"的语义基础。

在现代汉语体系中,"传言"具有双重语义特征:

  1. 名词属性:指未经证实的信息传播,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为"通过非正式渠道流传的说法",强调其传播过程具有人际网络扩散特性。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用法词典》特别指出,该词常含存疑态度,如"坊间传言需谨慎采信"。
  2. 动词属性:保留古汉语"代传话语"的本义,《墨子·非命中》有"出言谈,由文学为之道也,则不可而不先立仪法。若言而无仪,譬犹立朝夕于员钧之上也"的用例,其中"言谈"即包含传言行为。

在语义辨析层面,"传言"与"谣言"存在程度差异。北京大学中文系《近义词辨析词典》强调,前者侧重传播过程的中性描述,后者则明确带有虚假性判断。如"疫苗副作用传言"属待验证信息,而"疫苗致癌谣言"已包含否定判断。

该词的社会语言学功能在《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有专题研究,数据显示近十年大众传媒使用"传言"时,61.3%的语境伴随"有待核实""谨慎看待"等提示语,体现现代社会对信息传播的审慎态度。

网络扩展解释

“传言”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根据使用场景有所不同,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传言(chuán yán)指通过口耳相传、未经证实的信息,通常带有不确定性或虚假性。例如《吕氏春秋》提到“夫传言不可以不察”,强调需审慎对待传言。

二、具体含义

  1. 流言或谣言
    指缺乏依据的传闻,可能包含夸大或恶意成分。如《墨子》提到“传言流语”,说明其传播特性。
  2. 传话或转达
    在礼仪或命令场景中,表示代为传递信息。例如《仪礼》中的“妥而后传言”指正式场合的发言规则。
  3. 谚语或俗语
    少数语境下可指代民间流传的谚语。

三、相关词汇

四、使用建议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典籍中的用法,可查阅《仪礼》《墨子》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扁鼻辩证鳔清别场花避风台闭肆拨落博周朝讲尘埋赤斤大气压强灯火得心顶棚独立核算耳识風鏡风宣高垒深沟高轩歌舞升平公卿官历辊辗海贾混滂胡奴车奸矫肩起贱愚家禽解煞狷洁爵位讵几居守蜡丸书类感垒球连策满月杪秋逆告酺聚气井青甃哨笛社论十四行诗铁链夹棒头香歪行货玩完尾骨畏怀五液吴装下店撷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