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itate;copy;model oneself on] 按照现成的样子做
一首模仿传统大学歌曲的讽刺歌
亦作“橅倣”。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 宋 欧阳修 《学书自成家说》:“学书当自成一家之体,其模倣他人,谓之奴书。”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三:“ 谢灵运 《折杨柳行》:‘鬱鬱河边树,青青田野草。’此对起虽有模倣,而不失古调。” 清 刘逢源 《郭泰》诗:“如何下士相橅倣,只爱先生折角巾。”
同“ 模倣 ”。亦作“橅仿”。《渔洋诗话》卷上引 宋 姜夔 《白石诗话》:“一家之言,自有一家风味……橅仿者语虽似之,韵则亡矣。”《历代诗话·白石道人<诗说>》作“模倣”。 鲁迅 《书信集·致母亲》:“他什么事情都想模仿我,用我来做比。” 丁玲 《梦珂》二:“﹝ 梦珂 ﹞常常整天躲在房子里照着那些自己所爱的几张画模仿着。”
“模仿”是指个体或群体通过观察、效仿他人的行为、语言、思维模式或创作方式,从而再现相似表现的过程。这一概念涉及多个领域,以下从不同角度进行解释:
1. 心理学视角
在心理学中,模仿是人类学习的重要机制。例如,婴儿通过模仿父母的表情和动作学习社交技能(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研究表明,约出生后42分钟的婴儿就能模仿成人吐舌头的动作,说明这是与生俱来的能力。
2. 社会学意义
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提出“社会模仿论”,认为模仿是构成社会关系的基础。如流行趋势的形成,本质上是群体对特定行为模式(如穿搭风格)的模仿扩散过程。
3. 艺术创作领域
在艺术领域,模仿具有双重性:
4. 生物进化层面
动物界普遍存在拟态现象,如枯叶蝶模仿树叶形态躲避天敌,这是生存本能的演化结果。人类的镜像神经元系统也被认为是模仿行为的神经基础。
5. 现代应用场景
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学习方法,本质是通过模仿人类标注数据构建认知模型;商业领域中的“跟随策略”也属于对成功模式的模仿。
需要注意的是,模仿与“抄袭”存在本质区别:前者强调学习过程的合理性,后者涉及知识产权侵权。健康的模仿应建立在理解内核基础上的创新性转化。
模仿是指模拟、模拟仿效之意,通过模拟别人的行为、语言、动作等来学习、效仿或者描写。
拆分部首和笔画:
模字的部首是木,共有4画;
仿字的部首是人,共有7画。
来源:
《模仿》一词最早见于《论语·雍也》:“乡者为我如樽俎醪醴,如机杼之笾簧而胝蓼。”其中“机杼之笾簧”意为模仿琴弦的声音。后来,《论语·阳货》中又有“子曰:‘君子乐天,小人反乐其仁。’”一节,字句间包含了对模仿行为的批评。
繁体:
繁体字为「模倣」。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代对于“模仿”的写法有很多种,如「仿效」、「擬效」等,这些写法在现代汉字中已经不常见。
例句:
1. 孩子们乐此不疲地模仿着老师的动作和表情。
2. 这幅画模仿了印象派的绘画风格。
3. 她的歌声模仿得惟妙惟肖,几乎和原唱一模一样。
组词:
模式、仿制、模型、仿冒、模拟、模样。
近义词:
效仿、摹仿、仿效、类似、模拟。
反义词:
创新、原创。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