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灭性的意思、灭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灭性的解释

谓因丧亲过哀而毁灭生命。《礼记·丧服四制》:“毁不灭性,不以死伤生也。”《南史·孝义传下·吉翂》:“ 翂 幼有孝性,年十一遭所生母忧,水浆不入口,殆将灭性,亲党异之。” 清 黄景仁 《闻稚存丁母忧》诗:“一日尚存休灭性,千秋有业抵承欢。”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灭性"是汉语中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构词法和典籍用例两个角度解析:

一、构词本义 "灭"指戕害、消亡,"性"指人的自然生命。《孝经·丧亲章》疏解"毁不灭性"时强调"不食三日,废及人事,是致灭性",此处"灭性"指过度哀伤损害生命机能,属古代丧礼核心概念。

二、语义延伸 在汉语发展过程中,该词衍生出双重内涵:

  1. 生理层面:指极端情绪导致生命消亡 如《全唐文》载"丧过乎哀,几将灭性",描述悲痛致身体机能衰竭的状态。

  2. 哲学层面:指违背自然本性 《礼记正义》注解"毁不灭性"时指出"性,生也。不可灭生",强调保全自然生命本真状态的重要性。

参考来源: 《孝经注疏》(中华书局点校本)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版) 《十三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整理本)

网络扩展解释

“灭性”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语,其核心含义指因丧亲过度哀伤而危及生命的行为或状态。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灭性”指在丧亲之痛中因过度哀伤导致身体机能严重受损,甚至威胁生命。这一概念体现了古代对哀悼行为应有节制的伦理观念。

2. 文献出处与历史背景

3. 文化内涵

该词反映了儒家“哀而不伤”的中庸思想,主张在孝道与人伦之间寻求平衡。清代黄景仁诗句“一日尚存休灭性”亦呼应此观念。

4. 现代使用

现代语境中,“灭性”多作为历史词汇出现,例如描述古代孝道故事时使用,或用于文学创作中表达极端悲痛,如“殆将灭性”等表述。


“灭性”是古代丧葬文化中的重要概念,既是对过度哀悼的警示,也承载了传统伦理中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礼记》《南史》等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百饼白话文白玉婴镑错榜系辩尝变色别话宾旅碧浔尺素绸缪帷幄雌黄催命鬼单一制蹈利打野鸭子调卫耋民多谢翻地鲂鳏凤姿改教膏镬顾私故榭红皮后名黄森森郊郭颉桥精忠报国墐泥金鸟咔吭空腹孔炤吕钜懵懂磨究普贤钱点强调千里信切齿痛恨全军覆没若斯神头鬼面诗乡十字镐素门泰山其颓田卢佃作违别乡官鲜气小敍新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