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停的意思、迟停的详细解释
迟停的解释
停止;停留。《易·豫》“盱豫悔,迟有悔” 唐 孔颖达 疏:“居豫之时,若迟停不求於豫,亦有悔也。”《天雨花》第二三回:“休把美人逃了去,快些赶上莫迟停。”
词语分解
- 迟的解释 迟 (遲) í 慢,缓:迟缓。迟笨。迟钝。迟疑。迟重(恘 )。迟滞。 晚:迟到。迟暮,迟早。推迟。延迟。 姓。 早速 笔画数:; 部首:辶; 笔顺编号:
- 停的解释 停 í 止住,中止不动:停止。停产。停学。停职。停顿。停刊。停战。停业。停滞。 总数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十停儿有九停儿是好的。 暂时不继续前进:停留。停泊。 妥当:停妥。停当。 下开 笔画数:;
专业解析
"迟停"在现代汉语中属于较为少用的组合词,其含义需从构成单字的本义及古籍用例中综合理解:
一、核心释义
迟停(chí tíng)指延迟停止或暂缓行动,强调在时间上有所拖延后停下。
二、字源与古籍考据
- "迟"的演变
- 甲骨文从"彳"(道路)与"犀"(缓慢行走的犀牛),会意行动缓慢(《汉字源流字典》,谷衍奎编)。
- 《诗经·邶风》:"行道迟迟",注为"迟缓貌"。
- "停"的用法
- 《庄子·德充符》:"平者,水停之盛也",指水静止的状态。
- 唐代白居易《琵琶行》:"琵琶声停欲语迟","停"与"迟"并用,暗示动作的断续与拖延。
- 组合用例
- 虽未见于经典文献的直接连用,但清代笔记小说《夜雨秋灯录》有"迟停片刻"之语,表"稍作延迟后停下"。
三、现代语用特征
- 语境适配
- 多用于需权衡时机的场景,如:"暴雨将至,工程迟停避险"(延迟后决定暂停)。
- 区别于单纯停止,"迟停"隐含时间缓冲的决策过程。
- 使用频率
- 现代汉语中更常用"延迟停止""暂缓"等替代,属书面化表达。
- 保留于方言或特定领域文本(如工程调度、应急预案)。
参考资料:
-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中华书局影印本。
-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辞书出版社。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 《汉字源流字典》,语文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迟停”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一、基本含义
发音:chí tíng(拼音)
释义:指“停止、停留”。例如《天雨花》中“休把美人逃了去,快些赶上莫迟停”,强调行动上的停止或短暂停留。
二、详细解释
-
来源与古籍引用
- 出自《周易·豫卦》的唐代注疏:“居豫之时,若迟停不求於豫,亦有悔也”,意为在适当情境下停滞不前会导致遗憾。
- 清代弹词小说《天雨花》中亦有用例,表示催促行动莫要停留。
-
引申含义
部分资料提到“迟停”可形容行动迟缓或停滞不前的状态,例如拖延、犹豫等,但此用法较为少见,需结合语境判断。
三、现代用法
- 日常语境:多用于书面或文学表达,如“迟停片刻”“莫再迟停”,隐含时间或行动上的短暂中断。
- 近义词:停留、停滞、迟缓(需结合具体语境选用)。
四、注意事项
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明确其核心含义为“停止、停留”,而比喻义或引申义可能来自非权威来源,需谨慎使用。如需完整信息,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鸨姏饱飨老拳倍半彬彬济济长袜黜谪颠扑不磨斗色飞遁负带黼藻供赋龟莼海涯诃夺欢踊花座会者不忙矫世励俗鹡鸰恳辞寥旷离衆龙眼挛废鹿皮袷幂零冥阴亩道木莲难厄霓旆骈合朴野窍隙巧诈轻嫷气色起数揉摩肉杌入幸韶箾绳弹申勒石椁殊隐遂心如意台狱跳骇脡脊铜华通犀袜肚微磬五积六受相县销损屑屑心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