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停的意思、遲停的詳細解釋
遲停的解釋
停止;停留。《易·豫》“盱豫悔,遲有悔” 唐 孔穎達 疏:“居豫之時,若遲停不求於豫,亦有悔也。”《天雨花》第二三回:“休把美人逃了去,快些趕上莫遲停。”
詞語分解
- 遲的解釋 遲 (遲) í 慢,緩:遲緩。遲笨。遲鈍。遲疑。遲重(恘 )。遲滞。 晚:遲到。遲暮,遲早。推遲。延遲。 姓。 早速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 停的解釋 停 í 止住,中止不動:停止。停産。停學。停職。停頓。停刊。停戰。停業。停滞。 總數分成幾份,其中的一份:十停兒有九停兒是好的。 暫時不繼續前進:停留。停泊。 妥當:停妥。停當。 下開 筆畫數:;
專業解析
"遲停"在現代漢語中屬于較為少用的組合詞,其含義需從構成單字的本義及古籍用例中綜合理解:
一、核心釋義
遲停(chí tíng)指延遲停止或暫緩行動,強調在時間上有所拖延後停下。
二、字源與古籍考據
- "遲"的演變
- 甲骨文從"彳"(道路)與"犀"(緩慢行走的犀牛),會意行動緩慢(《漢字源流字典》,谷衍奎編)。
- 《詩經·邶風》:"行道遲遲",注為"遲緩貌"。
- "停"的用法
- 《莊子·德充符》:"平者,水停之盛也",指水靜止的狀态。
- 唐代白居易《琵琶行》:"琵琶聲停欲語遲","停"與"遲"并用,暗示動作的斷續與拖延。
- 組合用例
- 雖未見于經典文獻的直接連用,但清代筆記小說《夜雨秋燈錄》有"遲停片刻"之語,表"稍作延遲後停下"。
三、現代語用特征
- 語境適配
- 多用于需權衡時機的場景,如:"暴雨将至,工程遲停避險"(延遲後決定暫停)。
- 區别于單純停止,"遲停"隱含時間緩沖的決策過程。
- 使用頻率
- 現代漢語中更常用"延遲停止""暫緩"等替代,屬書面化表達。
- 保留于方言或特定領域文本(如工程調度、應急預案)。
參考資料:
-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中華書局影印本。
- 《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辭書出版社。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 《漢字源流字典》,語文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遲停”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一、基本含義
發音:chí tíng(拼音)
釋義:指“停止、停留”。例如《天雨花》中“休把美人逃了去,快些趕上莫遲停”,強調行動上的停止或短暫停留。
二、詳細解釋
-
來源與古籍引用
- 出自《周易·豫卦》的唐代注疏:“居豫之時,若遲停不求於豫,亦有悔也”,意為在適當情境下停滞不前會導緻遺憾。
- 清代彈詞小說《天雨花》中亦有用例,表示催促行動莫要停留。
-
引申含義
部分資料提到“遲停”可形容行動遲緩或停滞不前的狀态,例如拖延、猶豫等,但此用法較為少見,需結合語境判斷。
三、現代用法
- 日常語境:多用于書面或文學表達,如“遲停片刻”“莫再遲停”,隱含時間或行動上的短暫中斷。
- 近義詞:停留、停滞、遲緩(需結合具體語境選用)。
四、注意事項
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明确其核心含義為“停止、停留”,而比喻義或引申義可能來自非權威來源,需謹慎使用。如需完整信息,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白犬冰湖逋誅常十萬崇配次叙大王父黨言玷郵都勝多才奮恚分交附權肱髀虹旃潢汙花嘴互代怙冒禍福無門人自召積愛擊電奔星嗟賞禁衛軍疾言怒色戀阙栎輻令猷流賊麥酒毛摯冥助磨照内鍊泥緘龐公剖愛啟詞且洩青坻青門道拳果入苙生得食壘師太霜淩水下素侯邃原綏章天庫廳宇土斷巷術鮮光綫呢險人徙廢